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極熱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①,雅俗爭赴,此其極熱時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實,和風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實俱往,時維朱夏②。葉干相守,與烈日爭,而梅之冷極矣!故夫看梅與詠梅者,未有于無花之時者也。
張謂《官舍早梅》③詩所詠者,花之終,實之始也。詠梅而及于實,斯已難矣,況葉乎!梅至于葉,而過時久矣。廷尉董崇相④,官南都⑤,在告⑥。有夏梅詩,始及于葉。何者?舍葉無所為⑦夏梅也。予為梅感此誼,屬同志者和焉⑧,而為圖卷以贈之。
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茍真為熱之所在,雖與地之極冷,而有所必辨焉。此詠夏梅意也。
(《隱秀軒集》)
注釋①粲粲——鮮艷貌。②維——語助詞,無義,用于時間名詞之前。朱夏,夏季。古時稱夏天為朱明,又叫朱夏。③張謂——唐代詩人。其《官舍早梅》詩云:“階下雙梅樹,春來畫不成。晚時花未落,陰處葉難生。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鳥驚。風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輕。”④廷尉——大理寺卿,掌管刑獄之事的官員。董崇相,董應舉,字崇相,作者的朋友,當時任南京大理寺丞。⑤南都——今江蘇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定都,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這里稱為南都。⑥在告——在休假期間。當時董應舉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告假歸家。⑦無所為——即“無所謂”。⑧屬(zhu)——同“囑”,囑咐。和(he),和詩,依照別人的詩的意思或格律而寫詩。
賞析自古以來,詠梅者夥矣!然所詠之梅不外冬梅和春梅,詠夏梅者幾稀。本文作者和友人們寫了夏梅詩,畫了夏梅圖,又作了這篇《夏梅說》,可謂獨好夏梅,別具只眼了。僅此一點就不同凡響,格外引人注目。
從來的詠梅詩文或表現其斗霜傲雪、逆境奮爭的精神,或贊美其孤芳自賞、不合流俗的品格,或歌頌其無意爭春、甘作陪襯的情操,無論如何,其中的梅花都是一種象征,可視為作者的自況。本文因為說的是“花實俱往”、“葉干相守”的夏梅,所以作者沒有也不可能采用這一傳統主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作者說夏梅也是自況。
文章開頭對梅之“冷”、“熱”作了新的解釋。作者認為,冬春之季的梅花鮮艷燦爛、獨領風流,無論雅俗之人都爭相觀賞,故而雖處極冷,實為極熱之時;而夏季之梅花實俱落,唯有黯然失色的枝葉與烈日抗爭,無人問津,所以雖處極熱之時,實為極冷之候。由此可見,作者巧妙地偷換了論題,表面上是在說“梅”,說梅在不同時節的不同遭際,實際上是在說“人”,說賞梅者態度的冷熱變化。這樣,文章最后對社會上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進行批判也就順理成章了。作者對趨炎附勢者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切中要害:“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所謂“巧者”,是指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善于趨炎附勢者,他們很會選擇趨附的對象,總是去巴結那些有權勢地位,或有金錢財富的顯要,這樣既能得到名利的實惠,又因有權勢者們的庇護,而不會,至少是暫時不會,或表面不會受到世人的譏諷,這就像冬春之季的賞梅者一樣。應該說,只有對人情世態有著深刻體驗和感受的人才可能有這樣深邃不凡的見解。
作者此說,完全是“不平則鳴”,有感而發。經考,鐘惺作此文在萬歷四十六年戊午(1618),是年夏天,考選仍未下。屈指算來,鐘惺自進士及第以來,為行人八年,又擬部二年,一直沉浮于閑曹,未曾做得熱官。本文中遭受冷遇的夏梅就是其苦澀的自況,他為夏梅的不幸遭際鳴不平,實際上是自憐自愛、孤芳自賞的一種表現。
上一篇:《晚游六橋待月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三圣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