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馀。”“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馀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倭墮髻: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大概發髻偏在頭的一邊,有似墮非墮之感。緗:杏黃色。帩頭:包頭發的絲巾。這一句是寫小伙子們被美麗的羅敷吸引,假裝整理帽子和頭巾,借此停下來觀看。坐:因為。五馬:指漢代太守一級官員乘車的級別、身份。謝:這里是問的意思。寧:這里是愿的意思。鹿盧:裝飾在劍柄上的絲繩一類東西,后世也用于指代寶劍。專城居:一城之長,即太守一級官。公府步:即官步,官員走路的姿態。
入選理由:
審美風格獨特的詩篇;不可多得的風趣喜劇;側面描寫的名篇。
詩詞賞析 漢代樂府詩有兩篇敘事長詩很有名,一是《孔雀東南飛》,一是本篇,這兩篇一是悲劇,一是喜劇,各有特色,雙璧輝映。
本篇舊分為三解,就是三段的意思。它講述的是一個叫羅敷的女子到城南采桑,因其美麗而吸引眾人觀看,重點講述了一個太守被她的美色迷住,想娶她為妾,被羅敷機智巧妙地拒絕的過程。從思想內容看,這首詩是有清晰的道德主題的,它反對好色,鄙視有地位的“肉食者”,歌頌人民的善良、純正和智慧。盡管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但從其表達的主題來推測應是來自民間,代表的是人民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很值得分析欣賞的。第一,最突出的是寫羅敷的美麗,作者完全用側面描寫,通過“行者”“少年”的動作,田地里的勞動者的埋怨等來表現羅敷的美艷不得不讓人著迷。而對羅敷究竟相貌如何,五官、眼神、笑貌怎樣都不著筆,也就是說沒有正面描寫。但沒有正面描寫卻仍然讓讀者感受到了女主角動人的美麗,這就是側面描寫的襯托效果了。因此就側面描寫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來說,本篇堪稱經典。第二,這首詩的夸張也很有特色。除了將眾人著迷于羅敷美麗的神情、動作寫到極點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以羅敷的口虛構了一個“夫婿”形象。這個人物好到了極點,仕途一帆風順,那樣年輕就到了太守的地位,其才能、品德優秀自不待言,標致英俊無人可比,風度舉止也是一流。所以那好色之徒五馬使君相形見絀,灰溜溜地走了。甚至不是他一人相形見絀,而是任何男子都相形見絀,這就是文學夸張的效果。第三,這首詩受漢賦的影響,“鋪寫”的特點很突出,也就是前人所說的詩中“賦句”多。所謂鋪寫,無非兩大特點:一是方方面面都寫到,一是排句多。本篇寫羅敷的裝束,“頭上”以下四句,寫著迷的眾人;“行者”以下八句,就是方方面面都寫;“十五”以下四句,就是排句。還有排句和方方面面寫、夸張寫等同時使用的,如“何用識夫婿”以后的部分就是。這些就是賦的鋪寫。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寫得很細,很連貫,很對稱。由此可以討論本篇敘述詳略的特點。鋪寫的地方詳細,而某些地方卻簡略,側面詳,正面略。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寫,如結尾。這首詩是敘述,敘述要求首尾完整,但當羅敷描述了她夫婿的情況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沒有下文了。后來怎么樣?使君還有哪些表現?最后如何?竟是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但還用寫后來,寫結尾嗎?完全不用了,讀者自可根據上文去感覺聯想。這樣一字不寫,比寫更好,這就是略的精彩。此外,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既華美又樸素。鋪寫處華美,對話處樸素,尤其是開始對話處樸素。這樣各有效果,鋪寫要求極致,多用形容詞,注意色彩描寫;對話要求口語,要口吻相合,人物身份得體,作者都做到了。再有,這首詩的人物形象鮮明。主人公的形象不用多說,單從“羅敷”已成為中國文學中美女的象征符號這一點來說,作者的描寫刻畫就算成功了。還有從使君的形象刻畫來說,作品也是很成功的。事實上他只有一處表現,那就是剛到時的派頭、傲慢、好色和簡單愚蠢。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對付一個采桑女子,派一個隨從隨便問一句就行了,“寧可共載不?”弄上車由他玩而已。他的派頭、傲慢和簡單是潛意識,他的好色是習慣成自然,他的愚蠢是智慧的反襯,這是一個變數。這些都因羅敷而真實生動,從文學形象的角度看,使君是可愛的。當然,只有這一處描寫可愛也不全面,還要分析結尾無字的地方。通過歷史文化背景,通過符合情理的邏輯推理,讀者可以在這些無字的地方刻畫出更完整的使君的形象來。
上一篇:《李 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李 賀·雁門太守行》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