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鏡:照鏡,動詞。蓬山: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青鳥:神話中可以帶物傳信的鳥。
入選理由:
優美的朦朧詩代表作;“春蠶”一聯名句現在已經被賦予了更深廣的哲理。
詩詞賞析 這又是一首不能確解的朦朧詩。前人有認為是寫送別的,政治寄托的,愛情的,不一而足。不過詩中有一個關鍵字眼“絲”(思)不能輕易放過,因為全詩都籠罩在相思纏綿和離別愁苦的氛圍中,將它看做愛情詩或許更接近詩人的原意。李商隱的婚姻因政治紛爭中的人物矛盾而倍感尷尬,似乎首聯就透出了信息。與愛人見面困難,離別又難舍難分,特別是在春天里春心萌動時分,因而感到春風無力,百花凋零。這完全是詩人的心景,正如他的另一首《無題》詩所表達的一樣:“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愛情是灰暗的,相思是苦澀的,但愛是不變的,思是不滅的,于是第二聯便有了表達愛和思的極端情感,除非春蠶到死,蠟燭成灰,才沒有愛和思。南朝樂府詩有“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的表達,將“絲”和“思”同音雙關,顯然李商隱是從這里得到啟發而創作的,不過這里的表達遠勝前詩,“到死絲方盡”,擲地有聲地堅定執著。正因為有這樣的堅定執著,才成了感動千萬人的名句,才成了一代代引用不衰的誓言,而且還超越愛情范疇,成為了在其他領域內執著追求的比喻。換一個角度看,能寫出這樣的堅定執著,應該有真實的感情基礎,而不是僅限于文學的表達。恰好李商隱就與妻子的感情一往情深。歷史記載,他的妻子死后,東川節度使柳仲郢選了一個色藝俱佳的張姓歌女相贈,希望能撫慰他的寂寞和憂愁,但被他斷然拒絕了,有《上河東公啟》為證。由此可以推衍開說為什么李商隱寫了那么多朦朧的《無題》詩,恐怕大多主題都可解成與愛情相關。第三聯寫痛苦相思后的變化,“云鬢改”一句,好像是從對方著筆,事實上相思的雙方都如此。想寫詩相寄,卻感到月光下的寒冷。“寒”字下得好,既押韻,又關意義,透出了詩人的心寒。與上一聯串通,使人想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形象和信念。尾聯寫阻隔,呼應首句“相見難”,通消息問候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此看來,似乎全詩意脈緊連,渾然一體,真是一首愛情詩了。
上一篇:《敕勒川,·敕勒歌》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韓 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