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劉勰(466?~539?),字彥和。祖籍東莞莒縣(在今山東),居京口(今鎮江)。歷南朝宋齊梁三朝,是我國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早年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研習佛教經論。入梁出仕,曾為東宮通事舍人等職。晚年出家為僧,法名慧地。《文心雕龍》完成于齊末,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嚴密系統的完整的文學理論專著,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范文瀾說:“彥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條分明,往古所無。”(《文心雕龍注》)這部書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文藝理論家越來越多的注意和重視。全書10卷50篇,又分為上下兩編,各25篇。以文章雕縟成體,取戰國齊人鄒衍別名雕龍奭為義,故稱《文心雕龍》。全書可分4部分:一、《原道》至《辯騷》5篇,是全書的總綱,闡述文學應該宣揚圣道、裨益風化的道理。其中《宗經》一篇,更是理解全書的核心。二、《明詩》至《書記》20篇,論述各種文體的源流及其特點,敘述它們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同時期作家作品的面貌及其成就的高低,是文體論。三、《神思》至《物色》20篇(《時序》不計在內)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作論。四、《時序》至《程序》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判鑒賞。三、四兩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最后一篇《序志》,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這實際上是全書的總序,古人著書,總序往往置于卷末。全書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抨擊了不能濟世致用的“浮詭”、“訛濫”的文風,注意作家品格高下和政治得失,建立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文學史觀。但全書強調征圣、宗經,對正在形成的小說不屑一顧,對司馬遷的評論也有失公允,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全書用駢文寫成,有的地方深奧難解,影響該書的傳播。
《文心雕龍》各種版本甚多。現存最早的刻本,是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本。這個本子是后來幾乎所有版本的祖本。在眾多的版本中,清人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和今人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最具特色,二書均曾多次印行。另有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及《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等,亦各有其長處。研究、翻譯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如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詹锳校證《文心雕龍義證》。
上一篇:《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文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