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生卒年不詳,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他與宋之問對格律詩的形成頗有貢獻,當時并稱“沈宋”。補闕:官名,喬知之當時任此官。寒砧:制作寒衣的搗衣石。遼陽:今遼寧省遼河以東地區,古代的東北邊防要地。白狼河:在今遼寧境內。丹鳳城:指京城。流黃:黃紫相間的絲織品,這里指女子所居處的帳幃。一說指女子所搗的寒衣。
入選理由:
詩歌的內容雖說沒有新意,但它卻是初唐時期出現的形式完整的七言律詩。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標題很多,有標作《古意》的,有標作《獨不見》的。根據這里的標題,又可理解為是一首獻給長輩或有地位的人的詩,謂“古意”就有點內容“純屬虛構”的意味了,關鍵是看“我”的寫作才華。本篇的內容一無可取,完全沒有新意。寫閨中思婦的寂寞相思,寫她們的孤獨愁苦等,早已是六朝時文人詩歌,尤其是梁、陳時“宮體詩”司空見慣的內容,而且是寫得細膩入微的內容了。不過本篇的形式倒是很值得在意。唐代的格律詩主要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幾種形式,而前三者都比七律出現得早。七律的形式定型于初唐,但究竟是初唐的什么時間卻不確定。本篇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例子。全篇每句、每聯,更重要的是聯與聯之間(粘連)的平仄講究都做到了(只有“獨不見”三字仄聲,當時并無“三平調”規則),也就是說全部合乎格律。有的地方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是為了合平仄而作的調整,如“誰為”兩字,正常的漢語詞序應該是“為誰”,即“為了誰”的意思,但用正常的詞序“為誰”,就與后面的平仄不合,所以作者有意作了倒裝。
上一篇:《陸 游·卜算子詠梅》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蘇 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