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心象組詩·鄭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門”
這扇門不存在于人世
只存在于有些人的命運中
那要走進來的
被那要走出去的
擋住了
十年可以留不下一絲痕跡
一眼卻可能意味著永恒
沒有一聲“對不起”
說得比這更為惆悵
那扇門仍在那兒
但它不再存在
只有當人們
扭過頭來回顧
才能看明白
那是一扇
通向神曲的門
它存在于虛無中
那可能是任何一個地方
這是《心象組詩》之二。“門”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意象,它本身就充滿了張力。它既是通道(如“入門書”、“找門路”等等),又是障礙(如“門外漢”、“閉門羹”之類)。可開可關,可進可出,一門而分內外,開閉即見親疏,隔而不隔,通而難通,它具有曖昧含蓄、模棱兩可的性質。它意味著選擇,意味著機遇,意味沖決(“破門而入”或“奪門而出”),也意味著權力(“看門人”、“走后門”)。它既是個拒絕,同時又是個誘惑……。“門”本身所蘊含的戲劇性,使它成為古往今來許多詩歌、戲劇、小說中最為意味深長的意象。“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是詩。戲曲中每每有“三叩門”一類的情節。小說中,“有人敲門”總是一個強有力的懸念。“芝麻,開門!”則是著名的古老神話了……
但是這首詩中的“門”卻不是任何一道實體的門。詩人反復申說,說它既存在又不存在,說它已不復存在卻又在人們回顧時看見,說它存在于虛無之中也就可能隨處皆在。歸根結蒂,它只是詩人的一個“心象”。然而“心象”并非無中生有之物。當人們作“靜夜思”時,或許會想起生命中的某個瞬間,某個猝然相遇的片刻,某一道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門”;在那里,“那要走進來的/被那要走出去的/擋住了。”這“要走進來的”和“要走出去的”到底是什么,詩中并未具體言明,正是詩人有意含混之處。解釋完全可以因人而異。“門”既是必經之道,又總是過于狹窄,進出之間難免迎面相向,禮貌地說一聲“對不起”,然后閃身相讓而過。這本是日常多見的場景。詩人把它抽象化,撇去那一進一出的具體內容,卻把它置于一個非同小可的瞬間——一個在人們的命運中帶有關鍵性的時刻。這么擋了一下,可能就有什么消失了,有什么憑空誕生了,有什么改變了,有什么無可挽回地毀滅了……這就是個人命運中時間的不平衡性,并非每一個瞬間都對個體生命存在同等重要。如果這時候的“一眼可能意味著永恒”,那么這一聲“對不起”,真可以說是千古難以消彌的惆悵了。
某種機遇稍縱即逝。那到底是一道什么樣的“門”呢?詩中用了一個“典故”,說,“那是一扇/通向神曲的門”。《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人但丁的長篇詩作。典故常常增加詩歌的文化意蘊和思想密度,但是,即使我們并未讀過這部名著,對但丁一無所知,也不妨礙我們理解這扇并不存在的門的重要性,體會某種通向靈性、通向靈魂的升華,通向永恒的愛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或許不復出現,或許不曾存在,但也許仍然無所不在!
上一篇:《微弱·方瑋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心跳·聞一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