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游。樹木發(fā)春華,清池激長流。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我愿執(zhí)此鳥,惜哉無輕舟。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悲風(fēng)鳴我側(cè),羲和逝不留。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誰令君多念,自使懷百憂。
此詩作年不詳。清人吳淇說:“舊注謂粲在荊州,子建以此詩寄之。今復(fù)細(xì)玩,乃粲已至鄴下。當(dāng)時魏武欲易儲,故子建有羅致群彥,以為羽翼之意。若是在荊州寄贈,定作山川阻修之語,乃云孤鴛在池,則近求非遠(yuǎn)求矣。”(《六朝選詩定論》)此說近是。大約王粲初歸曹操,未任顯職,悒郁不滿,曹植便寫此詩勸慰之。這首詩抒寫對王粲的思念之情及勸慰之意,寫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前十句寫對摯友的思念。“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游。”西游,指游鄴城(河北臨漳西南)城西的銅爵園,亦叫西園。首二句點(diǎn)出了游西園的緣由:飽嘗思愁折磨的詩人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披衣游西園,借以排遣內(nèi)心的痛苦。這與王粲在《雜詩》中所說的“日暮游西園,冀寫憂思情”是一個意思。接著寫在西園見到的景物:繁茂的花木綻出艷麗的春葩,澄清的池水激起雪白的浪花。春葩與浪花交相輝映,充滿生機(jī)活力,這不正是春心萌動的季節(jié)嗎?“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鴛鴦,喻王粲。用雌雄鴛鴦形影不離象征男女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手法。而這里另翻新意,用“孤鴛鴦”求偶來比喻好友之間的刻骨相思。“我愿執(zhí)此鳥,惜哉無輕舟。”執(zhí),假借為“接”,是接近的意思。好友就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及,表達(dá)了詩人強(qiáng)烈的愿望和苦悶的心情。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曹植與其兄丕爭為太子,各羅致黨羽,明爭暗斗,十分激烈。“惜哉”句可能指此,出于政治原因,不便直接表明心跡。“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傷神。游園不僅沒有舒散自己內(nèi)心的憂思情,反而徒增感傷,別添幽恨。
后六句寫對摯友的勸慰。“悲風(fēng)鳴我側(cè),羲和逝不留”二句寫天色的變化,渲染環(huán)境氣氛。“羲和”,太陽的代稱。凄厲的晚風(fēng)呼嘯著吹過身邊,溫暖的太陽也迅速地落山了,詩人仿佛置身于一種凄涼、悲傷的氛圍之中。“悲風(fēng)”,在建安詩歌中屢見不鮮,如“臨川多悲風(fēng),秋日苦清涼”(阮瑀《雜詩》其一)、“高臺多悲風(fēng),朝日照北林”(曹植《雜詩六首》其一)等,它是當(dāng)時社會及文人心態(tài)的反映。社會的動亂,自身處境的艱難,造成了詩人的一種獨(dú)特的感受。“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重陰,喻曹操。意思是說曹操圣明賢能,思賢若渴,澤被萬物,你何必要擔(dān)心恩澤不降到自己身上呢?曹植不便在別人面前稱頌自己的父親,因而用比喻的方式,委婉含蓄而又恰到好處地表達(dá)了自己的看法。“誰令君多念,自使懷百憂。”這里的“君”指王粲。如果說上二句是曉之以理,那么這二句則是動之以情。一種關(guān)切、寬慰之情豁然軒露。
曹植的詩,從總體上說,“詞采華茂”是主要特色,但這首詩卻寫得感情真摯,樸素自然,這正體現(xiàn)了曹植詩的仍保持著自然本色的另一面。
上一篇:《贈王桂陽別三首(其三)吳均》原文|賞析
下一篇:《贈白馬王彪·曹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