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
婉伸郎膝下,何處不可憐。
這首民歌描繪的是一對深深相愛的情人剛剛相會時的情感及情形,而不是單純表現女性的“慵散柔媚”,這可以從前兩首作品中看出來。
“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宿昔”,即旦夕;“被”通“披”。這兩句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惓慵之態。一般說,女性喜歡在情人面前打扮自己以顯示自己容顏的美麗,加深彼此的感情。但當“悅己者”不在身邊時,也會給女性帶來情感上的巨大失落和憂傷,以至倦于梳妝,連一般的生活秩序也難于維持。歷代詩人多以此種情態來表現思婦的心境。這首民歌卻反其道而用之,以女主人公迎來情郎之后的披頭散發、不事梳妝和嬌懶之態在更深層次上揭示女性的心態;即大膽而潑辣地表現女子熱烈的自我欣賞、自我得意的情愛心理,這種心理又標志著一種情性的騷動。這種騷動給人一種激蕩的動態美。
“婉伸郎膝下,何處不可憐”,“婉伸”即委婉曲伸;“可憐”即可愛。這兩句展示的又是另外一種情態和過程。女主人公依偎情郎膝下,一邊與情郎喁喁私語,一邊撫弄著自己柔美飄逸的頭發。瀑布般的發絲猶如愛的神經,環繞在情郎膝上,交流著彼此的相愛之情,相思之苦。頃刻間,滿頭烏發升華成了愛與美的象征。女性的柔潤與嬌美,芳馨與甜蜜彌漫了整幅畫面,在讀者心中激起了千般愛憐、萬般柔情。這是寧靜的美,和諧的美,圣潔的美。詩歌就在這愛的圣歌中徐徐拉上了帷幕,而愛的氤氳已經籠罩了每一位讀者的心。
這首詩的畫面構成也是極富表現力的。“不梳頭”、“披兩肩”一反古典美學中以對稱、整飾為美的觀念,展示了一種不規則的美,對女主人公不平靜心態做了很好的表現。全詩以發絲為主要意象,尤其是“婉伸郎膝上”,將發絲委婉纏繞這種典型的蛇形線形狀表現得清晰、豐富。英國美學家威廉·荷加茲認為“蛇形線賦于美以最大的魅力”,它“生動靈活”,同時朝著不同的方向旋繞,能使眼睛追逐其無限的多樣性。”這才是民歌作者的成功之處。
上一篇:《子夜歌·吳聲歌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子夜歌·吳聲歌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