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蘊麗名,秀出寫蓬瀛。
香爐帶煙上,紫蓋入霞生。
霧卷蓮峰出,巖開石鏡明。
定知丘壑里,并佇白云情。
這是一首贊美廬山奇景、抒發山水情懷的佳作。開頭兩句,以“靈山”譽美廬山,寫它深蘊著諸多佳麗名勝,復以“秀出”贊美廬山,寫它姿奇容秀,群峰聳翠,恰似畫出一幅蓬萊瀛洲仙境。通過這兩句,從總體上簡括而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靈山秀出的畫圖,極富于靈動之感、神美之意。然后以四個精美的對句進行分鏡頭的描繪,從動態的把握中,有選擇地展示出香爐峰、紫霄峰、蓮花峰、石鏡鋒的奇景佳趣。
香爐峰素有廬山絕景之譽。東晉高僧慧遠《廬山記》曾這樣描述其云遮霧繞、迷離朦朧的特點:“孤峰秀起,游氣籠其上,則棼氳若煙。”相比之下,“香爐帶煙上”一句則顯得巧思獨運:它不是從煙云繚繞著山峰著眼,而是說高峻的山峰仿佛拔地而起,將其周圍飄動如縷、彌漫如帷的云煙一起挾帶著升入天空,有一種山勢聳起,帶煙而上的動態感。這就賦予了作為自然景觀的香爐峰以峻聳超拔的風采和神韻。
“紫蓋入霞生”一句,著重寫似幻似真的視覺感受。因紫霄峰“其巔有巨石”,形如覆蓋,故以“紫蓋”稱之。因此山高聳入云,“與霄漢連接”,故而在云霞中遠眺峰頂便有一種入霞而生的感覺。這是寫云霞之美,也是寫紫蓋峰山勢之高,又是借云霞寫出視覺上的幻象。靈幻變化,神奇縹緲。這兩句寫香爐峰、紫蓋峰都是借助于煙霞描繪山姿山容之美,這種寫景手法,與山水畫同理,一如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所說:“山無煙云,如春無花草”,描繪山景須“以煙云為神采”,方能得其峻拔秀媚之姿。接下來,詩人對于蓮花峰的描寫,也同樣是從這一角度落筆的。“霧卷蓮峰出”一句中“卷”和“出”兩個動詞的運用,就使靜立的山峰在云霧的聚散變化中依次展現出不同形態的美。當云蒸霧騰之際,蓮峰所呈現的只是隱隱綽綽的身影,宛若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少女;隨著紅日高照,山巖峰巒之間的云霧被席卷而去,由于云飛霧散的襯托,蓮峰也獲得了“體迅飛鳧,飄忽若神”的動態意境;少頃,風煙俱凈,天朗氣清,她那秀美的身姿便于一片澄澈之中亭亭玉立,如同一座完美而清晰的雕像,引逗著詩人的贊嘆之情。
詩人游興正濃,遠處賞罷蓮峰,近處又照“石鏡”。所謂石鏡,乃指石鏡峰東崖之上明凈可鑒的平面鏡石。先于詩人的謝靈運游廬山時曾寫有“攀崖照石鏡”(《入彭蠡湖口》)的詩句,后于詩人的李白也抒發過“閑窺石鏡清我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感嘆,可見古人匡廬攬勝,往往要來此照鏡窺形,滌塵清心。現在,霧散巖開,鏡面明凈,當詩人看見四周景物和自己的身影映現其中時,也同樣會獲得一種純凈怡悅的內心體驗。
從香爐的風采神韻,紫蓋的神奇縹緲,蓮峰的秀美身姿,再到石鏡中清晰的人影物象,詩人一路觀賞過來,不禁深有感喟:“定知丘壑里,并佇白云情。”在詩人看來,這山中的一峰一石、一丘一壑,無不蘊含著超塵脫俗的高情逸趣,足以使人忘卻世情,流連不已。
詩人從贊美廬山的靈異入手,以抒發寄情山水的胸臆作結,委婉含蓄地點出:隱居廬山,無異于身居蓬萊仙境,其中佳趣,決非俗人所能領略。這種構思的精巧,也增添了詩歌悠然而長的韻味,使之更耐吟詠賞玩。
上一篇:《詠孤石·高麗定法師》原文|賞析
下一篇:《詠莊子·孫放》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