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木葉落,蕭瑟管弦清。
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
寂寂檐宇曠,飄飄帷幔輕。
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人皆有一死,無論英雄豪杰,還是乞丐癡兒。但是,那些曾經叱咤風云,改變了歷史,支配著許多人命運的雄豪之士,盡管懂得這一點,卻比常人更難接受死的事實。因為他們曾是那樣有力量,似乎是無所不能,而頃刻間,一切都化為烏有。他們于生死之際的留戀、掙扎,也特別令人感慨。曹操一生,倥傯戎馬,橫行天下,無所忌避。臨終之際,忽然多愁善感,遺囑中絮絮叨叨,交代了許多瑣碎事,竟不似往日英雄行徑。生前,曹操酷愛音樂,“倡優在側,常以夕達旦”,又常自作歌辭,令伎女演唱。此時,他便下令,讓伎女們每逢初一、十五,依舊在銅雀臺上演奏歌舞,向著他的陵墓。以曹操的性格,未必相信死后之事,這不過是死前還想抓住什么東西,來逃避對那純然寂滅的畏懼。后人有感于此,創作了名為《銅雀妓》(這里的“妓”指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的樂府歌曲,詠唱這件事。南朝許多詩人寫過此題,何遜這首較為出色。
起筆以秋日風物為背景,襯托樂聲,造成凄切的氣氛。在那寒涼的秋風中,落葉蕭蕭,笛、簫(管樂)和琴、瑟(弦樂)相和而起,竟也是充滿寒意,悲哀傷情。這里,“蕭瑟”是主觀感受,它由前一句而生,又連貫地籠罩了下一句,使二者混為一體。“清”則是指音樂的調子高。這種亢厲的樂聲,在曹操生前,自然演奏過很多次。那時,雖然也有蒼涼的感覺,但絕不像現在聽來這般凄切。這里有人的情緒在起作用。
銅雀臺上,按曹操的遺命,本來一年四季都有演奏。這里專寫秋天,因為在中國文學中,將秋視為萬物銷落、令人愁哀的季節,已經成了習慣。作者利用這一習慣,來求得所需的心理效應。同時,“秋風蕭瑟”,是曹操樂府名篇《步出夏門行》中的句子。那詩中寫大海壯闊,星斗燦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寫到“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蕭瑟秋風今又是,而那一切自豪與自信,又在何處?這是一個暗中含蘊的感慨。
樂聲中,伎女們且歌且舞。三、四句是對仗句,將一件事分寫在兩句中。調整一下,二句所說的意思是:在空城向帳望陵而歌舞《對酒》之曲。當然,這只是便于理解。作為詩來說,每個語匯出現的次序,都是有意義的。歌舞所用的曲子,是曹操的《對酒歌》:“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賢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這就是曹操的生平理想:建成太平之世,為萬代所傳誦。雖然,他的理想不能說已經實現,但畢竟做成了一番輝煌功業。如今對著他的陵墓唱起這支歌,人們會怎么想呢?再說,鄴城往日作為魏王都,在曹操的籌劃下,建筑得頗為壯觀;冰井、銅雀、金虎三臺,宮闕相連,并峙于城西隅,氣勢更是非凡。自曹丕代漢稱帝,遷都洛陽后,鄴城早已不復有往日的繁華。伎者歌舞于帳中,帳外卻是一座空城,這景象,何其凄涼冷落!歷史變遷無窮,無論是什么樣的偉人,都抓不住它的韁繩。所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已經不僅僅是惋嘆、傷感或譏刺,而包含了對無限世界的惆悵之感。
補充一點:“對酒”,也可理解為以詩中首句代篇名,不是指《對酒歌》,而指曹操另一篇更著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詩以人生短暫的感嘆起筆,以建功立業的情懷收束。如果“對酒”是指這一首,則除了身前身后的對照,還將“人生幾何”的嘆息與眼前一丘黃土直接聯系起來,情緒更偏于低沉。
由“空城”轉下,再寫銅雀臺本身。銅雀臺是一組宏麗的宮殿建筑。往日,曹操常在此宴集群臣,歌舞盛會,氣象盛大,熱鬧非凡。而如今已是另一番光景:宮室無人居住,空曠冷落(“檐宇”,飛檐翹起的屋頂,代指宮殿);帷幔在風中輕輕飄動,更顯出環境的清靜。“寂寂”、“飄飄”二疊詞分置句首,在意義上,既有描摹情狀之用,在聲調上,也以遲緩的音節,強化冷落的氣氛。以此比照盛時笑語喧沸的景象,真是往事如煙,不堪回首。
五、六二句還有一種間隔作用。三、四句寫歌舞,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才能結束。如果對此另作交代,不僅費詞,而且效果不見好。讀者對詩歌,不僅從意義上去理解,而且有一種直接的心理感受。五、六句除表達一定的內容外,其空漠的景象、遲緩的節奏,在讀者的心理上,也容易覺得時間間隔比較長。舉例來說:情節緊張、節奏急促的電影,即使長一些,也容易覺得短;相反,情節松散、節奏平緩的電影,即使相當短,感覺上卻好像很長。詩歌的道理也一樣。有了五、六句,再寫歌舞的結束,便顯得自然。這一種過渡,文字經濟,又不著痕跡,用心很細。順帶說一句,古代詩人對詩歌語言的節奏是很重視的,讀詩不可忽視這一因素。
收結二句極有韻味。“曲終相顧起”,以伎女不無猶疑的神態,寫出這一場演奏好像有,實在又沒有聽主,令人恍恍若失。她們之中,不少人曾在曹操生前為之獻技作樂。昔日高殿上,今日黃土中,不過咫尺之隔,卻勝似天遙地遠。與她們的演奏相呼應的,如今唯有陵墓上風吹過松柏的聲音!這音樂歌舞,對死后的曹操真有什么意義嗎?如果說曹操在臨死前還拼命想抓住人生,他又抓住了什么?只聽那松柏蕭蕭,回蕩在空殿上……
何遜詩,向以結構嚴密、語言精致著稱。本篇同樣具有這些特點。除外,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全詩自始至終,每一筆都從眼前帶出過去,形成對照,字面清純而內涵豐富。作者對所寫的史實,完全從形象、情調著力,不作任何議論。詩中表現的,是生死幽隔的哀傷,還是偉人死后的寂寞?是權勢者的虛妄,還是每個人都想抓住生命的欲望?或是世代多變遷,功名化塵土?這一切都很難說清,詩人也無意說清,全憑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上一篇:《銅爵妓·江淹》原文|賞析
下一篇:《雁門太守行三首(其二)蕭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