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①,你衣服純青的士子呀,
悠悠我心②。我無日無夜都在思念你。
縱我不往③,我就不能到你那里去,
子寧不嗣音④?你怎不肯和我再通消息?
青青子佩⑤,你佩玉純青的士子呀,
悠悠我思。我無日無夜都在思念你。
縱我不往,我就不能到你那里去,
子寧不來?你怎不肯到我這兒來?
挑兮達兮⑥,我一人孤孤單單地,
在城闕兮⑦。在這城閣上來往。
一日不見,我一天不見了你,
如三月兮!就像隔了三月一樣!
(采用郭沫若譯詩)
[注釋]①子:古時對男子的美稱,這里是詩中女主人公對她情人的稱謂。衿(jin):衣領。青衿,古代學生穿的服裝。②悠悠:憂思的樣子。形容相思之情不絕。③縱:縱然。④寧不:何不,為何。嗣(si):寄或給的意思。音:音信。⑤佩:指佩玉用的綬帶。⑥挑達:往來相見的樣子。挑兮達兮:形容往來走動,心神不安的樣子。⑦城闕:城門兩側的角樓,此指男女幽會的場所。
[賞析]《子衿》是一首情詩,寫一個多情女子在城闕等候情人。她望眼欲穿,就是不見情人的蹤影,她著急地來回走動,不但埋怨情人不赴約會,更埋怨他連音信也不捎來,唱出了對情人無限懷戀的心聲。
《子衿》全詩三章。首章前兩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明詩中女子深深地愛上了一位年輕的學子。“青青子衿”,作者選取了有代表性的衣著——青衿,勾畫出她的情人的身份和形象,“悠悠我心”表達了女子對情人思念的悠深綿長。那個穿著青色衣衿的年輕學子是這樣令她相思不已,此時此刻,她多么希望得到他的音信。三、四兩句“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是詩中女主人公繼續(xù)訴說對情人的懷念之情。“縱然我沒有去看望你,你難道就不能給我捎個信嗎?”她期望,她艾怨,從這艾怨之情中,更表達了她熱戀情人的纏綿之情。
二章與首章大體相同。“青春子佩”,作者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飾物,進一步描繪出她情人的身份和形象。“悠悠我思”那個穿著青領服裝,佩戴青色玉帶的年輕學子,是這樣地讓她刻骨銘心地思念。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此時此刻,她多么希望情人出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三、四兩句:“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她盼望,她責備,責備情人不來看看自己。這責備比艾怨更進一層,感情更為真摯熱烈。二章比首章稍稍改動幾個字,感情上比首章更為強烈。
末章一二句“挑兮達兮,在城闕兮”是寫女主人公既接不到情人的音信,又看不到情人的身影,她實在忍受不了這樣相思的折磨,便到城門旁邊的角樓上,那兒地處偏隅,是戀人們幽會的好地方。她等呵,盼呵,從城樓的這頭走到那頭,踮起腳尖朝遠處看,那個穿著青領服裝,佩著青色玉帶的心上人,怎么還不出現(xiàn)呢?她心煩意亂,望眼欲穿,覺得時光特別難挨,特別漫長。三四兩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將女主人公對情人的思念推向了高潮。這兩句把多情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比首章二章所表達的感情更豐富,更強烈,更感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平平八字,令人回味無窮。后人常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思念,可見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比喻影響之深。
《子衿》采用了層層遞進的章法,表達了一個多情女子對情人的愛戀之情。首章寫她盼望情人的音信;二章寫她渴望情人前來見面,末章寫她主動前去城樓等候情人。章法多變,層次清晰。另外詩中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與動作的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熱烈追求愛情、一片癡心的青年女子的形象。這個形象既不同于《風雨》中的女子,也不同于《晨風》中的女子,更不同于《將仲子》中的女子,她具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子衿》在句法和語言運用上也很講究。前兩章八句,都運用了上下句相對舉的手法,“青青子衿”。“青青子佩”都是寫“子”;“悠悠我心”、“悠悠我思”都是寫“我”。“縱我不住”兩句是先寫“我”;“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兩句都是后寫“子”。這樣不但錯落有致,而且造成了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疊詞的運用,也給詩篇增添了藝術特色。如“青青”、“悠悠”,上下搭配,相互映襯,表達了主人公感情上的綿延不絕,足見作者的推敲功夫。
上一篇:《大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將仲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