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績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fù)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嘗言曰:天下大抵可見矣。生何足養(yǎng),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東皋子集》
凡是讀過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的,一看這題目,就知道是摹仿之作。
的確,這是摹仿陶淵明的作品。《五柳先生傳》說: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這是陶淵明“自述其生平”(見《古文觀止》評)。而《五斗先生傳》(斗是一種飲酒的大杯)寫道:“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fù)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據(jù)《唐才子傳》:王績“性簡傲,好飲酒,能盡五斗,自著《五斗先生傳》。”也是在自述生平。兩相比較,何其相似乃爾。
是的,兩人都耽嗜于酒,這一點是一致的。但是陶淵明的耽酒,看來只是生活中的一種點綴,因為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并且“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也就是說陶淵明盡管愛喝酒,他平時的主要愛好還是讀書、作文、寫詩歌,用以表達(dá)個人的心志和愿望,有所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喝酒是用來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和靈感的,因而頭腦也是清醒的。他所追求的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人生境界。而五斗先生就不一樣了:“嘗言曰:‘天下大抵可見矣。生何足養(yǎng),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意思是說,天下事物應(yīng)該大抵都看得清楚了,人生值得什么保養(yǎng),你嵇康寫什么《養(yǎng)生論》?道路怎能窮盡,你阮籍何必痛哭?所以,還是渾渾噩噩、糊糊涂涂地過下去,這才是“圣人”的人生態(tài)度(“圣人”是指有大智慧、已達(dá)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這里,似乎他對這個世界已經(jīng)看穿了一切,甚至否定了一切,在人生的消極態(tài)度方面他比陶淵明要走得遠(yuǎn)得多,厭世情緒也深刻得多了。
這里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他何以會如此呢?據(jù)兩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王績是隋末大儒、著名學(xué)者王通(文中子)的弟弟,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很深,年十五就到長安游學(xué),受到當(dāng)政者的賞識,除秘書省正字,后改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妨政,時天下亦亂,遂托病風(fēng),輕舟夜遁。嘆曰:‘網(wǎng)羅在天,吾將安之?’乃還鄉(xiāng)里。”“夜遁”是為了逃避網(wǎng)羅,也就是遠(yuǎn)離政治激流的漩渦,尋求個人安居的避風(fēng)港。到了唐朝,又被召到中央做過官,但是仍然很不得志,最后不得已還是采取了歸隱的辦法,一腔政治抱負(fù)只能隱忍于心。《唐才子傳》在王績論中評論道:“唐興迨季葉(唐朝建立在隋朝末世),治日少而亂日多,雖草衣帶索(指衣著粗劣的隱者),罕得安居。”到了唐初,隱居也沒有安全感,可見他當(dāng)時思想是怎樣的痛苦。他在《自撰墓志銘》中就說:“有唐逸人,太原王績,若頑若愚,似矯似激。”在這種情況下,他就玩世不恭,故意違反生活常態(tài)而表現(xiàn)激憤情形,以發(fā)泄內(nèi)心對政治的不滿。除此之外,他還寫過《醉鄉(xiāng)記》,表示要往游醉鄉(xiāng),以酒澆愁。我們從這篇《五斗先生傳》的整個基調(diào)來看,和《自撰墓志銘》等文章所說是一致的,他從政治上的失意,轉(zhuǎn)而產(chǎn)生對當(dāng)時社會的厭惡,憤世嫉俗的思想是相當(dāng)明顯的。他甚至說:“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自撰墓志銘》)簡直悲憤到了極點。自然,他在失意的苦悶中,也在尋求解脫,努力思考解脫的途徑,那就是從儒家積極用世的人生態(tài)度,轉(zhuǎn)入道家順應(yīng)自然、隨遇而安和無識無知的混沌狀態(tài)。因此他要“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把人情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等等一切屏諸腦后,“萬物不能縈心”,從而擺脫一切痛苦,自由自在地活在世間。因此,從這篇文章表面的輕松愉快和詼諧幽默的背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深沉的悲憤,比起《五柳先生傳》來,它的憤激的成分要多得多了。
上一篇:《云彥小草序·〔明〕沈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五柳先生傳·〔東晉〕陶淵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