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三江靜,云霧四邊收。
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
迴風折長草,輕冰斷細流。
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
《夜泊巴陵》描摹的是一個凄清荒寒的世界。詩人朱超,幾乎是不動聲色地將那進入個人視界的荒寒物象驅(qū)遣入詩,凸現(xiàn)出來,便給讀者造成一種荒涼靜寂的夜泊氛圍和凄清孤苦的人生感受。
胡應(yīng)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詩藪》內(nèi)編四)。這首詩,通篇寫景。發(fā)端兩句,揭出月夜舟泊的大環(huán)境。三江靜寂,云霧盡收,已足以給人一片空明無依的感覺;而用“三江”、“四邊”,更觸到巴陵景象的特征,無端生出一派闊大與蒼茫來。第三句以下,轉(zhuǎn)入對夜泊所見的種種物象的細微描寫,深得“闊大者半必細”的寫景三昧;寫法上則由近至遠,漸次蕩開,以景作結(jié),含有不盡之意。
詩人夜泊巴陵,舟傍寒浦,因此下筆即從身邊的河港寫起。淤泥,是說河道已被淤泥阻塞。挽,本指牽引,此代稱挽引之船。劣,僅也。不通挽,即不通航,與下句“劣容舟”意稍近。“寒浦劣容舟”五字,承“淤泥不通挽”拓展,把眼下巴陵航運冷落、舟楫不通、景況凄涼的情形表現(xiàn)得逼真動人。語句之間,透出作者一絲孤泊凄苦的情緒。
“迴風折長草,輕冰斷細流。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四句,從眼前景物蕩開,將視界引向更為荒寒殘破的曠野,以景結(jié)情,耐人尋味。回風,即旋風。長草,形容岸葦茂密,衰草連天。一個“折”字,造成畫面的動感和衰颯的意象,用字不俗。“輕冰斷細流”是實寫,又點明夜泊的時令,同時還是對“寒浦”一句的呼應(yīng),很能加深夜泊寒涼的苦味。“古村”兩句,乃全詩結(jié)語。古村列樹,隱含前人故國喬木之典。用一“空”字,即有叢樹自有而人民離散之意。戍樓,是軍營中供瞭望、報警的望樓。“荒戍久無樓”,是說戍所荒涼,望樓久頹,喻鄉(xiāng)土殘破,防衛(wèi)蕩然。這結(jié)句雖純?nèi)粚懢埃亲湔乱娭荆瑓s自有一種復雜深隱的感情溢于文外,讓人去窺探作者的詩心。如果聯(lián)系詩題,細心的讀者或許會問,朱超在這首詩中,倒底潛藏著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夜泊巴陵,他為何不去表現(xiàn)“巴陵勝狀”,卻要展示凄清荒寒的圖畫呢?
在歷史上,朱超是個小人物,始末未詳。《隋書》說他為“梁中書舍人”,曾有集一卷。從他留存的詩看,他應(yīng)該是梁末時人,很可能追隨過梁元帝蕭繹。元帝曾有《赴荊州泊三江口》詩,全詩春情浩蕩,色調(diào)明麗,有“柳條恒拂岸,花氣盡薰舟。叢林多故社,單戍有危樓”之類的描寫,可見元帝筆下的巴陵尚未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破壞。
公元548年侯景之亂后,巴陵在兩年間連續(xù)兩次遭受侯景與陸納的叛軍洗劫。朱超的這首詩所描寫的情景,跟元帝時的巴陵相較,可說是面目全非。據(jù)“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兩句,或可作這樣的推想:在梁元帝敗亡數(shù)年后的一個寒夜,詩人泊舟巴陵,目睹江山殘破,突然憶起故主昔日泊舟舊地時所作的刻畫,不禁心潮起伏,悲苦難持,于是寫下眼前巴陵的種種荒寒景象。若此,這首詩就超出了一般行旅詩的界限,在直筆摹景的后面,有十分深長的亡國之思了。因為巴陵按說是最容易激發(fā)詩人靈感的去處。洞庭、君山、湘靈、帝子……煙波浩渺的氣象與充滿奇情異彩的傳說,總引得文人墨客搦筆摹狀,一展才情。可朱超有意避開這一切,將筆觸轉(zhuǎn)向巴陵的郊原曠野,寫下一首荒寒孤苦的巴陵別調(diào),寄托他歷經(jīng)戰(zhàn)爭慘劇和飽受亡國苦痛的人生感受。于是,他置八百里洞庭而不顧,遣種種凄清、荒寒、殘破、蕭條物象于筆端,從月夜三江徐徐寫起,至荒戍無樓嘎然頓斷,把詩作寫得滿目凄然,觸處悲愴。雖然朱超始終沒有明白地傾吐個人的感情,但細心的讀者該明瞭這些造作背后潛藏的一顆創(chuàng)痛巨深的詩心吧?
上一篇:《夜夢故人·何遜》原文|賞析
下一篇:《夜游北園·蕭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