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種詩體。“樂府”最初指掌管音樂的官署,據現代的考古發現,“樂府”一名約始于秦代。漢承秦制,也設有這種機構,其職責是創作朝廷各種儀式所需要的音樂、訓練樂工、收集各地民歌等。漢代人將樂府配樂演唱的歌曲或編錄的民歌稱為“歌詩”,魏晉六朝人始稱這些“歌詩”為“樂府”或“樂府詩”,并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如蕭統《文選》與劉勰《文心雕龍》)。漢代樂府詩既有文學侍臣的歌功頌德之作,如祭祀天地的《郊祀歌》,也有民間“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的歌謠,總之都是合樂可歌的作品。這些作品一經樂府演唱便流行開來,后代照其曲譜重新作詞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再后來,音樂失傳,僅存歌名和歌詞,詩人只是沿用樂府舊題,與原來的音樂毫不相關,甚至連句式都不相同,卻照稱“樂府”不誤。如古樂府有《薤露》、《蒿里》兩題,據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泣喪歌也。本出自田橫門人,田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于蒿里。至漢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謂之挽歌。”《薤露》一曲的歌詞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沿用此題的新作:“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阿。”《蒿里》一曲的歌詞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躑躕。”魏武帝曹操沿用此題的新作:“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樣,“樂府”就名不符實,只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作為一種詩體,被后代稱為“樂府詩”的作品,除了都具有一個古樂府的舊題而外,幾乎沒有共同的特點可言,而這正是樂府詩的特點。如樂府詩的句式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混合式的雜言,同一題目的作品,其句式、句數等可以完全不同,如上引《薤露》和《蒿里》。樂府詩沒有什么格律限制,實際上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更是連樂府舊題也不用,而只取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和便于配樂傳唱的特點,根據時事自立新題,號為“新樂府”。
上一篇:什么是《楚辭》
下一篇:什么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