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桂樹枝,懷芳君不知。
摧折寒山里,遂死無人窺。
人才問題,歷來是中國詩歌中的重要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諸如愛情、山水等等更為詩人們所關(guān)切。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知埋沒、摧殘了多少本可以向社會、向人類作出更大奉獻(xiàn)的人才,這也許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緩慢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吧!對如此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對事關(guān)國家命運和詩人前程的重大問題,詩人們不能不在自己的詩歌里加以反映、詠嘆、呼喊。本詩即是其中的一首。
一、二句借桂樹起興。桂樹以其高雅的情致,喜人的清香,歷來贏得人們的青睞。李清照亦有“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之句贊揚它。兩句意即:可愛的桂花樹啊,你滿樹芬芳,卻不為君王所知所重,實在可惜。“可憐”在這里可作兩種解釋:一為可愛,一為值得憐憫,兩種解釋都通,兩種意思都有。詩人在這里稱頌桂樹,僅是借其“第一流”的品性而又不為君王所重的遭遇,隱喻自己的摯友。
三、四句更進(jìn)一層。清香宜人的桂花不為君王所賞,這本來已是悲劇;更可悲的是,它生長在冷落、荒僻的山野之中,受盡風(fēng)雨摧殘,但卻無人憐愛,直到葉落樹枯,默默死去,也并無一人知曉,更無一人前去探望。兩句寫盡桂花凄涼的末路,悲慘的結(jié)局。
詩人在這首詩里詠嘆的雖是桂花,但它不是純粹的詠物詩,而是借詠物抒情詠懷,發(fā)泄自己對友人的才華不僅不被重視,反而被閑置貶地,直至放逐而死也無人過問的不平與不滿。故標(biāo)題所示“傷友”,是這首詩的主旨。據(jù)史傳,詩人與高爽、江洪等善,同工詩文。爽“坐事系獄,作《鑊魚賦》以自況”,“后遇赦獲免,頃之卒。”“洪為建陽令,坐事死。”(《梁書》)而詩人自己“家世寒賤”,在門第盛行的當(dāng)時,不為世人所重。后又因撰《齊春秋》,被指控“其書不實”,“坐免職”(同上)。故詩人在詩中,既有傷友之旨,亦含自傷之意。
后世的詩人起而效之,不可勝數(shù)。如唐代元稹的《紫躑躅》詩即是其一。元稹元和十年(815)被貶放通州(今四川達(dá)縣),路過青山驛時,即有“迢迢遠(yuǎn)在青山上,山高水闊難容足。……山花漸暗月漸明,月照空山滿山綠。山空月午夜無人,何處知我顏如玉”的感嘆,詩的主旨與此相類。僅從表面字句看,吳均哀嘆的是朋輩的命運,元稹感慨的是自己的前程。但從詩意細(xì)析,吳均所詠,也包含著自己的傷感;元稹所慨,也括有朋輩的辛酸。可見古代詩人,詠物嘆人抒懷,其用意常有相仿之處。
上一篇:《傷內(nèi)弟劉常侍·江淹》原文|賞析
下一篇:《傷歌行·漢樂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