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結(jié)湘川渚,目散沖霄外。
清泉吐翠流,淥醽漂素瀨。
悠想盻長川,輕瀾渺如帶。
《莊子》篇中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老子》第二十五章說“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在老莊的道家思想中,山水風(fēng)景有崇高的地位。魏晉時期是個老莊盛行玄風(fēng)大熾的年代,不少文人出入其間,研味玄理,寄意山水,留下了不少歌詠自然風(fēng)光的詩篇,此是其中之一。
三月三日是中國古代的上巳節(jié)(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后改定為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是個“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xí)習(xí)祥風(fēng),啟滯導(dǎo)生,禽鳥逸豫,桑麻滋榮,纖條被綠,翠華含英”(張華《三月三日后園會詩》)的良辰吉日,人們往往要去水邊嬉游,以祓除不祥。而文人雅士更要集會于環(huán)曲的水渠旁,流觴取飲,吟詩作文,相與為樂。通過悅山娛水流連光景,言志抒懷。庾闡的這篇《三月三日》,當(dāng)是文人雅集的興會之作,不過,詩中所表現(xiàn)的,并不是曲水流觴的嬉樂場面,而是心與物游,澄懷觀道的玄學(xué)思味。
開首二句“心結(jié)湘川渚,目散沖霄外”,起筆即已不凡。“湘川渚”指文人們流觴取飲之地。當(dāng)在今湖南一帶。詩人盤桓川渚,心縈流水,既而寄意無極,游心太玄,一個“散”字,頗點出了其中的神韻。作者不是寓目于景物之一點,而是放眼于云天深處,及至整個宇宙寥廓,這決非一般的流連光景的情懷,而是表現(xiàn)作者俯仰天地、逍遙物外的神思。次二句綰寫三月三日的修禊之事。此令人想起書圣王羲之在《三日蘭亭詩序》中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里雖寫會稽(今浙江紹興)蘭亭的雅集勝景,然與湘川之渚的文人興會場面當(dāng)大致不差。但作者在此略去了一觴一詠的嬉樂景象,而是著意描繪三月三日的清泉流觴:“清泉吐翠流,淥醹漂素瀨。”泉水涌地而出,汩汩不絕,故曰“吐”,綠樹芳草映水成碧,則云“翠”,二句極雅潔雋逸,修禊之趣已概見其中。然而,作者之意,并不止于曲水流觴的興會之樂,而是通過娛目騁懷,表達(dá)他對人生宇宙的哲理思味。“悠想盻長川,輕瀾渺如帶。”流觴帶著詩人的思緒漂向了遠(yuǎn)方,作者眺望長河,波光如鱗,一水如帶。使自己置身于一個更為廣闊的山河空間里,詩人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升華。“悠想”二字傳出了個中的消息,正如此詩開頭所寫,作者抒發(fā)的乃是俯仰天地,逍遙物外的神思。所以,這里的“悠想”,也不會是通常的吟賞風(fēng)光的贊嘆,而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玄學(xué)思味。
作者在當(dāng)時也是個玄言詩人。他在一首《游仙詩》中寫道:“乘彼六氣渺茫,輜駕赤水昆陽。遙望至人玄堂,心與罔象俱忘。”詩人追求的是一種物我兩忘的逍遙之境,此很可用來說明當(dāng)時詩人置身美景登臨遐想的旨?xì)w。
不過這首詩同當(dāng)時其他“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比較,可謂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了,全篇純以景勝,描寫雅潔,語言清新,特別是最后“輕瀾渺如帶”,雋逸傳神,似為后來謝脁名句“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所本。
上一篇:《三婦艷·劉孝綽》原文|賞析
下一篇:《三洲歌·西曲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