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山詩集》的主要內容,《李義山詩集》導讀
《李義山詩集》,3卷,唐李商隱詩集。
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詩人。懷州河內 (今河南沁陽) 人。兩 《唐書》均有傳。自述與皇室同宗,高祖輩以下均衰微,父李嗣曾任獲嘉縣令。10歲喪父,隨其叔讀書。少年即入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府任巡官,受賞識,并授以“今體”(駢文)。25歲成進士,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兒為妻。釋褐后任校書郎,調弘農尉,遷盩厔尉,后補太學博士,檢校工部郎中。20年中先后輾轉依徙于崔戎、鄭亞、盧弘正、柳仲郢各藩鎮幕府,沉淪使署,仕宦極不得意。
李商隱創作的詩歌,現存有各體詩600余首,《新唐書·藝文志》和《宋史·藝文志》均著錄為3卷?,F在流傳的《李義山詩集》版本有:①明陸汴輯《中唐十二家詩集》嘉靖刊本 《李義山詩集》6卷(有《四部叢刊》印本和縮印本); ②明姜道生刊 《唐三家集》本《李商隱詩集》7卷; ③明毛晉汲古閣刊 《唐人八家詩》本《李義山集》3卷(19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有影印本);④影印錢謙益手抄宋本;⑤清席啟寓琴川書屋康熙四十一年(1702)刊《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李商隱詩集》3卷 (此書又有清光緒八年刊本);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著錄2種:《李義山詩集》3卷;清朱鶴齡《李義山詩注》3卷附錄1卷; ⑦清紀昀點評“鏡煙堂十種本”《李義山詩集》3卷。
為李商隱詩集作注釋的本子,最早有宋人劉克和張文亮兩家,今均不存。明釋道源注李詩書未刊行。清初朱鶴齡汲取道源的部分成果,補充發揮成《李義山詩注》,并編年譜,是現存第一家注釋本。其后沈厚塽將何焯、朱彝尊,紀昀三家評語輯入朱鶴齡注本中,即成為《李義山詩集輯評》本。此后作注釋的尚有陸昆曾、程夢星、姚培謙、屈復諸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馮浩初刻《玉溪生詩集箋注》德聚堂本,四十五年重刻本,嘉慶重校本(增入補遺及補注),并重編年譜,為李詩注釋本中較晚出而完備的本子。
關于李商隱的文,散文不多,駢文不少,《新唐書·藝文志》載,有《樊南甲集》20卷、《乙集》20卷、賦1卷、文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文集8卷、別集20卷,俱已散佚。朱鶴齡從《文苑英華》和《唐文粹》諸書中重新錄出匯編,清徐樹谷和徐炯補充和箋注,成《李義山文集箋注》10卷;《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李義山文集》5卷;馮浩分類按年編訂本《樊南文集詳注》8卷;道光、咸豐年間錢振倫從《全唐文》中又輯出駢文200余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12卷,與錢振常分任箋注,并附年譜訂誤(《四部備要》有排印本和縮印本)。
在朱鶴齡、馮浩、錢振倫諸人作年譜的研究基礎上,近人張采田撰《玉溪生年譜會箋》,是研究李商隱生平和創作的專著;岑仲勉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一文予以辨正。張采田另有《李義山詩辨正》一書,也有助于理解李詩。現代學者的研究著作有楊柳《李商隱評傳》、吳調公《李商隱研究》等多種,均可資參考。
李商隱生當晚唐之世,宦官專權,方鎮跋扈,皇朝暗弱,朝臣朋黨相爭,雖然關心政治,自有懷抱,而屈居下僚,轉徙東西南北各地,發而為詩,其詩形成自己的獨特情志和藝術風格,卓然成為晚唐名家。朱鶴齡在《李義山詩注》序文中有一節話,大體可以概括:“唐至太和以后,閹人暴橫,黨禍蔓延。義山厄塞當涂,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計莫若瑤臺璚宇、歌筵舞榭之間,言之可無罪,而聞之者足以動。其《梓州吟》云: ‘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箋解矣。吾故曰: 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者也。豈徒以征事奧博,擷采研華,與飛卿、柯古爭霸一時哉!學者不察本末,類以 ‘才人’ ‘浪子’ 目義山,即愛其詩者,亦不過以為帷房昵媟之詞而已,此不能論世知人之故也。”通觀李商隱現存之詩,所謂“半及閨闥”,不能都是男女愛情,絕大部分是有所寄托的,所謂“《離騷》托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這話一般是不錯的。他在《席上作》中吟出“料得也應憐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這樣的句子,論者就認為“太露”,甚至認為“詩家惡品”。正好這樣直披胸襟的作品在李詩中較少見,多數是比興深婉,如馮浩指出的:“總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幽咽迷離,或彼或此,忽斷忽續,所謂善于埋沒意緒者”(見《玉溪生詩集箋注》)。
李商隱詩,在前此唐代各大家名家之后,是一位能夠獨辟蹊徑的創造性強的作家的藝術結晶。無論是吊古傷時,還是抒懷詠物,他都能飽含真情實感,達到意象深蘊一唱三嘆的境界。前人說他善學杜甫,當然是有根據的,他寫的《有感二首》和《重有感》,記述太和末年的“甘露事變”,抨擊宦官的暴行是大膽的。特別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追述二百年來政治盛衰的變化,具有類似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那樣的詩史價值。至于他的詠史詩,不單寫前朝的如《漢宮》、《北齊二首》、《隋宮二首》、《陳后宮》等,并非一般的發思古之幽情,而有譏評時世的意義;特別是寫本朝的《馬嵬》、《華清宮》、《驪山有感》諸篇,指斥唐玄宗的貪色誤國,略無忌避。至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這一類飽含政治哲理啟示性的名篇佳什,集中俯拾即是。所以,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微而顯,意深而雋永。
無題詩是李商隱的一大創造,也最能充分反映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大多以寫男女愛情為題材,意象朦朧,幽微曲折,辭藻綺麗,聲調和美,讀之令人賞心悅目、回腸蕩氣。像《無題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風”)、《無題四首》(“來是空言去絕蹤”),確有實寫愛情的,又難以斷定均無寄托,或都有寄托。馮浩說:“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有偏見,互持莫決?!薄皧A雜不分,令人迷亂”。千載之下,更難解決。今人講創作的神秘性,欣賞其朦朧美,“詩無達詁”,或許是最佳辦法。李商隱凄惻的情思,美人香草的表現手法,可以看出屈原、宋玉的影子;詞旨隱晦、托意深微,又可以看到阮籍《詠懷詩》的影響。李商隱多采用七律和七絕近體詩寫這一類題材,風格“清新纖艷”(宋祁語),清人葉燮評為“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無其匹也?!贝_實可以百讀不厭,反復詠嘆。
兩《唐書》作者都說到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三人風格有相同處,號為“三十六體”(三人排行均為十二,合為三十六); 或稱 “溫李”,指出詩風的 “繁縟”和“清麗”;《唐才子傳》說溫庭筠和李商隱“以秾致相夸”。這即是表明溫、李代表晚唐新的詩風,上承六朝綺靡余風,下開五代、宋婉約派的先河,依今人看來,即是承認他們在詩的開拓上的地位和影響。至于各人高下短長原來各有其特點,不必深論。即使李商隱詩風,宋代“西昆體”效其多用事、隱晦的一面,為歷來詩評家所不滿;但又提倡學李商隱詩,戒除“淺易鄙陋之氣”。無論李商隱詩對后世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都說明他在中國詩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是一份可貴的文學遺產。
參考文獻
- 1. 馮浩: 《玉溪生詩集箋注》。
- 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3.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文學》卷。
- 4. 兩 《唐書》本傳。
上一篇:《木皮散人鼓詞》的主要內容,《木皮散人鼓詞》導讀
下一篇:《李衛公兵法》的主要內容,《李衛公兵法》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