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何迢遰,曠望極高深。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荻芎梦遥瑔栆袁幦A音。若遺金門步,見就玉山岑。
這詩作于宣城太守任內?!翱ぁ本褪切强?。詩人高齋閑坐,極目曠望,思入遙深,寫下了這首答友人詩。前六句寫“高齋”結宇宏偉,構架高深,且處地高遠,視野開闊。勝日閑坐,室外好景美不勝收。但見窗外峰巒疊嶂,崔巍排達而去;庭際喬木深林,紛紜舒卷而來。這里,一個“列”,一個“俯”,用得精心得意,把靜止的山巒,矗立的喬木,寫得風云揮霍,氣象宏達,使它們閃現出飛動之狀,帶有主動性的色彩。仿佛不是詩人目接神往·“窗中”“庭際”的山川景色,而是這些景物主動撲入詩人的襟懷、撲入詩人的眼簾一樣。這就不僅將靜景寫動寫活,更重要的是溝通了“物”與“我”的關系,把客體之景物與觀照客觀景物之主體詩人聯為一體,使詩的氣氛頓時活躍閃動起來。“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是名句。旭日東升,眾鳥飛散;山色幽暝,孤猿長吟。造語率真自然,不假雕飾,把大自然的迢遙幽邃、冥蒙深廣的境界,逼真寫照出來。尤其是,通過景色的描繪,一位怡情山水、樂而忘返的詩人形象,澹然欲現了。接下來六句即寫詩人的高情雅志。池上小酌,風中聆琴,友朋相伴,其樂融融。最后,詩人傾吐了高潔的情懷。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征士待詔之處;玉山,傳說中西王母所居之山。詩人表示,如果仕途不得意,他將高蹈遺世,乘風憑虛而去,流露了超塵出世之想。
謝朓身陷仕途,心往山林,欲隨心適意又不忍遂棄身外之物,而欲全身守祿卻又不甘違心背志之苦,身、心二者不可得兼,所以,他總是陷在這兩極的中間,前瞻后顧,左右徘徊,始終找不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他的很大一部分山水詩,往往就是這一心態的折射和反映。這就造成了謝朓山水詩的特殊的抒情模式:從仕途蹭蹬、公務冗繁的心緒繚亂,到山靈水秀、風清月明的賞心悅目,再到寄身高遠的林壑之思、云羽之想。在現實的山水自然之美與幻造的理想自由之區的雜糅混合的境界中,尋獲心靈上的短暫喘息和些微安慰。像《游東田》、《落日悵望》等詩就是這一抒情模式的典型代表。但這詩的情況卻有些特殊。詩人始而荊州遭讒,次而出貶新安王中軍記室;建武二年(495),春天剛剛轉為中書郎,夏天又出為宣城太守了。宦海沉浮,幾經折騰,已使他逐漸醒悟過來,能以比較超脫的態度對待仕途的窮達。所以,在宣城太守任上,他心情相對平靜,常常寄情山水,寫出不少山水好詩。寫作此詩的情況就是這樣。詩人本來就已澄心澈慮,虛靜求雅,“閑坐”二字,正昭示了他此刻悠閑而又從容的心態。請看“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多么雅逸的情趣,多么灑脫的風度!因此,第一,他對山水景物的觀賞愈加細致,體會愈加深刻,描寫也愈加精彩。二、三聯的繪景佳句,脫口而出,從中折射出詩人對山水境界的悉心領悟,反映了詩人寄意遙深的審美追求,一種深邃的澹淡的意境宛然若現。所謂秉錦心而得秀口,美景佳句才能紛紜而至。第二,他的思緒飛騰得更遠更虛了,以至像“若遺金門步,見就玉山岑”這樣的高蹈遺世之想都蹦達出來。那么,這倒底是體現了詩人生活理想的進一步升華,還是意味著政治理想的破滅以及隨之而來的躲閃、回避?個中玄奧很值得玩味。然而無論如何,這種情形的出現,都標志著詩人審美理想的深化和抒情模式的開拓,標志著詩人已從外景觀賞轉向內心冥求了。
上一篇:《郡內登望·謝脁》原文|賞析
下一篇:《酒會詩·嵇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