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華山畿》是南朝的《吳聲歌曲》之一。華山,在今江蘇句容縣北。畿,附近,指山邊。據《古今樂錄》記載:宋少帝時,南徐(今鎮江一帶)有個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客店中偶然見到一位十八九歲的少女,遂生愛悅而不可得,回家之后便臥病不起。其母詢知因由,即至華山訪得少女,述說此事。少女感其癡情,便解下護膝,囑其母回家暗置于士子床席之下,病即可愈。母如其言,而士子病愈后發現了席下護膝,竟如鬼使神差一般,將它吞咽下肚,頃刻間便奄奄待斃。臨終前,他要求其母在送葬時一定從華山經過。母從其意。送葬的牛車經過華山那位少女門前時,牛鞭打也不肯前進。少女見此,說道:“請等我一會兒。”便進屋沐浴梳妝,出來唱了這首《華山畿》歌。這時,奇跡發生了:棺材竟應聲而開,待少女涌身而入,又復緊緊關閉。最后,家人只得讓二人合棺而葬,時人稱之為神女冢。
歌詞共五句,意思很簡單。首句呼告“華山畿”,意在讓此山附近的山神土地、草木生靈作為見證,她要對這個為她生死鐘情的知心人兒敞開心扉,一吐情懷。以下四句便是少女的誓言和心愿:君既為我(儂)而死,我單獨一人,又能為誰而活著(施,用。)呢?你若真是喜歡我、憐愛我,就請把棺材為我打開吧!感情多么真摯,要求多么強烈!死亡也破壞不了精誠專一的愛情,這真是所謂“生不同床死同穴”!這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殉情之曲。它雖然帶有魏晉六朝所特有的神怪色彩,但透過其表面煙幕,仍可窺見它所折射出的某些人間現實的底奧。封建社會的青年男女,既有“男女之大防”的禮教禁錮,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法枷鎖,還有“門當戶對”的地位限制,這一切,曾經鑄成了多少渴望自由戀愛的悲劇!這首殉情歌雖未明寫來自封建勢力的阻力,但它同樣發人深省:他們為何活著不能結合?男方為何不能請求家長明媒正娶?個中苦衷難道不正是那個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和禮法觀念在冥冥中作梗么?“棺木為儂開”,不正是一種為自由愛情的誓死反抗么?
這首吳歌,屬于《懊惱歌》的變曲。“懊惱”即“懊”。“懊,憂痛也。”(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九)懷著憂傷痛切之心,且又是殉情前呼天搶地的內心剖白,所以它是真率激切的、悲壯淳樸的,無須比興,也無須雙關。這種直抒胸臆的手法,更切合當時的特定情境。因此,這首《華山畿》,在風格普遍柔婉含蓄的南朝民歌中,顯得別具一格,引人矚目。
上一篇:《華山畿·吳聲歌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華山畿·吳聲歌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