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
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楊柳常與離情別緒聯系在一起。《詩經》已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以楊柳烘托征夫對故土的依戀。漢代的一首《古詩》,則以“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起興,反襯思婦獨守空閨的煩悶。楊柳是春光的象征,而春去春來最易撩亂離人的愁緒。據說漢人送行,常折柳贈別(見《三輔黃圖》),這個習俗也讓詩人們由楊柳聯想到離別。漢代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一曲,其歌詞久已不存,不知是否與別離有關。梁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亦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歌》,凡九首,均自北國傳來。其中有一首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也易于使人將楊柳與客子的離愁相聯系。或許正是由于上述種種情況,梁、陳詩人們以《折楊柳》為題的擬樂府詩中,大多都寫到相思之情。蕭綱此首亦然。當時其弟蕭繹(封湘東王,即后來的梁元帝)以漢《橫吹曲》曲名為題作詩,蕭綱見后也作數首,故總題為“和湘東王橫吹曲”。
詩的前四句描寫楊柳。“楊柳亂如絲”,寫出千萬條柳枝如絲如縷隨風飄拂之狀。“攀折上春時”,上春,原指農歷正月,但這里只是泛指春天而已。此句點題,且隱隱喚出一手攀柳枝、凝眸遠望之人。三、四句仍寫柳。因柳枝茂密,故鳥兒穿行其間受到阻礙;因風力輕微,故柳花飄落亦輕而緩。二句頗見詩人體物之工。此四句雖未言相思,但相思之情已暗暗逗露。“亂成絲”之“亂”,令人聯想到折楊柳者心緒之亂;而春光之明媚,則反襯出她的孤獨、寂寞。
五至八句寫橫吹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短簫、畫角都是橫吹曲中所用樂器。簫長則其聲沉濁,短則其聲清揚。“高”、“空”二字用得極好。簫聲發自高處,似自云端落下,聽來愈顯清厲。畫角聲穿度空蕩蕩的樹林,似更添幾許失意和悲凄。樂聲自遠處傳來,總是更能撩人遐想的。此二句乃互文,意謂短簫、畫角所吹奏的橫吹曲發自高城之上,度越空林而來。至于所奏的曲子,應即詩題“折楊柳”。其曲當是守城的軍隊所奏,因橫吹曲乃是軍樂。陸游詩“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的意境,與此近似。“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那為相思所苦的女子,即使聽到別的曲子,也未必不感到“總是關山離別情”(王昌齡《從軍行》),何況所聽到的恰是令人聯想到離別的《折楊柳》曲,又何況此時她自己正在折柳凝思!
詩的前四句寫折楊柳,是實寫;后四句寫曲中的“折楊柳”,是虛寫。前面透漏相思之情,但不明言,是暗寫;結尾處加以點明,是明寫。頗有映帶回縈之妙。粗讀全詩,似覺寫柳、寫曲,分成兩截。稍加體會,便知寫柳是寫那女子眼中所見,寫曲是寫她耳中所聞,渾然一體;在柳與曲的后面,隱然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構思甚巧,而不露痕跡;切合詩題,但不粘皮帶骨。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我們不能不為詩人的出色才能而贊嘆。
上一篇:《和江丞北戍瑯邪城·謝脁》原文|賞析
下一篇:《和湘東王橫吹曲·洛陽道·蕭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