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土臨霞觀,思歸想石門。
瞻云望鳥道,對柳憶家園。
寒田獲里靜,野日燒中昏。
信美今何益?傷心自有源。
詩題中的“侯司空”,指南朝陳時的侯安都。據《南史》說,侯安都字成師,始興曲江人。曾為蘭陵太守,陳文帝即位后,“遷司空,仍授南徐州刺史。”侯安都有“登樓望鄉”詩,陰鏗以此唱和,抒寫思鄉之情。
詩的開頭二句直吐真情:“懷土臨霞觀,思歸想石門。”“觀”,樓臺,樓觀。《晉書》:“登覽不以臺觀,游豫不以苑沼。”詩中之“觀”,指侯安都和陰鏗同登之樓。所謂“霞觀”,指鋪灑著霞光的樓臺。與陰鏗同為侯安都賓客的張正見的《門有車馬客行》詩中有“飛觀霞光啟”之句,可以作為此解的佐證。“石門”,一是指南朝陳的石門縣,鄰接陰鏗的祖籍荊門,在今湖南北部。一是指皋蘭山門,在甘肅臨夏西南,靠近陰鏗的原籍武威姑臧。《古詩箋》云:“(陰)鏗,姑臧人。思歸故土,則其為臨洮(在今甘肅)之石門無疑。”可見,由陰鏗等登臨之樓到石門,連接著一條無形的情感線索,那就是詩人的懷土思鄉之情。如果說開頭二句是直接抒情,那么,“瞻云”四句則是化景物為情思。當然,這種景物描寫的情思化又是“花開兩枝”,風姿各異:其中的前二句是正面的濃染,后二句是側面的淡襯。先說正面的濃染。詩人將懷土思鄉之情化為“瞻云望鳥道”的具象。“鳥道”,指險絕的山野,僅僅能通飛鳥。后于陰鏗的盛唐詩人李白寫蜀道的艱難時,曾經吟唱過“西當太白有鳥道”(《蜀道難》)的名句。正是“云中鳥道”的艱難險阻,逼迫詩人將懷土思鄉的濃情厚意滲透到景物之中:“對柳憶家園”。“柳”,諧音留。這是說詩人面對著柳樹,便想到自己滯留他鄉,懷土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這可作為一種解說,而另一說是指詩人看到了樓前之柳,便想到了家園之中的柳樹,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種留戀家鄉的情意。可見,詩人正是巧妙地利用諧音字,將懷土思鄉之情濃縮在景物描寫之中。再說側面的淡襯:“寒田獲里靜,野日燒中昏。”“燒”,指燒田,就是在莊稼收獲后將稈秸之類燒成灰作肥料。這兩句是說:秋天收獲后的田野里呈現寒意,一片寂靜;田野中的太陽在燒田的煙塵遮蔽之中,顯得有些昏暗。在這淡遠的田園景色之中,詩人的情思明顯地淡化了。但這種淡化情思的景物描寫在詩中起著極好的陪襯作用,如同“低谷”一樣襯托著詩中結尾二句中的情感波瀾似異峰突起:“信美今何益?傷心自有源。”這直接化用了王粲《登樓賦》中的句子:“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的確很美。詩人用“信美”的他鄉之景,反襯自己的主觀情緒,以“傷心”二字點染自己的心境,在詩的尾聲形成了懷土思鄉之情的高潮。不僅如此,這個“傷心”的情感高潮又引發人們的深思,為其“傷心”而追根尋“源”:詩人之所以歸不得故鄉,是由于當時南北對峙,山河破裂。人們如此理解詩中的“傷心自有源”,是否是“作者不以為然而讀者不必不以為然”呢?
上一篇:《和從駕登云居寺塔·庾信》原文|賞析
下一篇:《和劉柴桑·陶淵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