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塵是時息,靜坐對重巒。冬深柳條落,雪后桂枝殘。星明霧色凈,天白雁行單。云飛乍想閣,冰結遠疑紈。晚橘隱重屏,枯藤帶迴竿。荻陰連水氣,山峰添月寒。
《顏氏家訓》引沈約的話說:“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沈約去世時簡文帝蕭綱才十歲,但簡文帝受他的影響很深,在《與湘東王論文書》中,推崇他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簡文帝有些詩作明白流暢,不加詮釋即可誦讀。雖然時或傷于輕綺,甚至流于庸俗,但多數寫景之作都清新典雅。這首《大同十年十月戊寅》即是一例。
大同十年,即公元544年,簡文帝入主東宮已經十三年。在文學侍從之臣庾肩吾、徐摛等人的培養薰陶下,他的詩早已形成了宮體風格。大同十年前后他與文學諸臣唱和酬答,寫了不少作品,其中標明作年的,就錄有《大同八年秋九月》、《大同十年十月戊寅》、《大同十一月庚戌》三首詩。雖然不是同年創作的,但時序上的有機排列很明顯,第一首作于重陽節,是初秋;第二首作于秋冬之交;第三首作于冬季。而第二首寫得最有特色。
詩作雖然明白如話,但還有幾處需要解釋一下。“喧塵”,塵是佛教用語,指人世;喧塵意即繁鬧嘈雜的人世。“枯藤帶迴竿”,“帶”作“映帶”解。杜甫“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中的“帶”與此義同。“竿”,竹之主干,《詩經》:“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此處即借指為竹子。回,迂回曲折的意思。干枯的藤條與錯綜迂回的竹子若即若離,上句的“晚橘隱重屏”,意即深秋的橘樹在重屏后若隱若現。兩句都是以虛寫實的手法。
起句便有意思。“喧塵是時息”,不是因為塵喧已靜才來獨坐,而是因為獨坐忘機,才塵喧頓息。這兩句好像王熙鳳那一句“一夜北風緊”一樣,留了無限的余地給下文。獨坐望山,最能引人遐想。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這忘懷萬慮、凝神寂照的相望中,蘊含著多少心靈的默契。辛棄疾的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更一語道破了物我為一的契合。“靜坐對重巒”,仿佛一架五彩屏風即將展開,眼中的景致也要淋漓寫來,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馀地,形成對下文的期待。
后面十句,每兩句都形成工整的對仗,聲律十分和協,而對于字句的選擇提煉也達到了熟練自然的程度,雖然不夠簡練,但秋冬之際的蕭條冷落是被勾畫出來了。“冬深柳條落,雪后桂枝殘”,柳條是早已凋落,就是終年蒼翠的桂樹,被積雪壓過也顯露出了衰殘之態。這兩句點染景物色彩蕭淡,透出一重幽冷之意。“星明霧色凈,天白雁行單”,這兩句最有意境。秋冬之際的夜空,星明霧凈,曠遠澄徹,沁人心脾,色彩的純潔明凈帶來空靈飄遠的感覺。“天白雁行單”,似乎與夜空矛盾,但簡文帝另一首《夜望單飛雁》中有“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聲嘶何處歸”之句,正好給“天白”作了注腳。“天白”當是指在明星、銀河輝映之下,夜空明亮澄徹。在明徹的夜空里,一行鴻雁孤單地南飛而去。這飛動的雁行以不同于全篇的動感增添了景物的幽謐。這與同時代詩人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手法。這種技巧的掌握,對梁代的一些優秀詩人來說,也許已經是頗為自覺的了。
“云飛”兩句則由賞景沉入浮想:當天邊升起參差的暗云時,就仿佛是海市一樣,令人想起那是變幻不定的重樓疊閣;而遠處河塘凝結的薄冰,從高處看過去,也教人疑心是鋪展開的一襲潔白細絹(紈)。這似乎是比喻,其實不是,而是一種觀賞中的幻覺意象。運用這種方式展示客觀景物,既生動形象,還巧妙地傳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使對“云飛”、“冰結”之境的描繪,帶有了一種迷離恍惚的效果。
當詩人從遠景的浮想中,收目俯臨宮苑近處,景物便又不同。此刻吸引他目光的,已是夜色中的“晚桔”和藤、竹。在屏圍宮苑的重重墻垣間,時可見到暗綠的樹影,那就是屈原所歌詠過的南國之桔了。而今是在冬天,它雖不再有“綠葉素榮”的紛缊之態,大約還保持著“蘇世獨立”的蒼青之色吧?假山、苑池邊,則還有蔓延的細藤,正如游蛇似的,不過已消盡了綠意。唯有竿竿細竹,從紆曲的山石后探出,依然疏影颯颯,不失春夏之氣韻。詩中的“重屏”、“枯藤”,本不能引起多少美感。但詩人掩映以四季常青的“晚桔”和綠竹,便頓然使畫面增添了幾分暖意和生氣。
末兩句“荻陰連水氣,山峰添月寒”,比較費解。荻是水生植物。白居易“楓葉荻花秋瑟瑟”,劉禹錫“故壘蕭蕭蘆荻花”,荻花多與秋天的蕭瑟凄涼相聯系。荻花的陰影連著冰面上飄浮的水氣,而重巒疊嶂的峰影,仿佛因慘淡的月色而更加清寒。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名句不妨認為從這里脫化而出。月冷千山、峰添寒氣,本來無分彼此。王勃的詩:“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晚,江山此夜寒”,同樣把山寒水冷與清月相聯系,這種意象選擇上的不謀而合,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只是唐詩宋詞后出轉精,氣度已大大超出了簡文帝的作品。
縱觀全詩,雖然骨氣柔弱,但藝術上的感受提煉還是敏銳而精致的,所以才把它作為賞析的標本,視為這一流派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地驅歌樂辭(選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大子夜歌二首·吳聲歌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