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
【本書體例】
金庸著。50回,141萬3千字。香港明河社1981年8月版。
清康熙年間,揚州麗春院妓女韋春芳之子韋小寶,不知其父為誰,因自幼在妓院長大并混跡于市井之間,學得一身流氓無賴的習氣,慣于阿諛奉承、厚顏無恥之術,愛看戲,善賭博,會罵人耍賴。唯一長處,便是在戲文之中學得一些“江湖義氣”。一日跟隨江湖好漢茅十八遠道赴京,不幸雙雙被清宮太監海大富所擒。正當無計可施之時,適逢海大富服止咳之藥過多而至雙目失明,韋小寶侍機殺死小太監小桂子。危急之際,只得扮起小桂子在清宮中做一名小小假太監。因精于賭博之技,得到同僚的好感,而又因無意之中陪一少年人“小玄子”摔跤而獲少年皇帝康熙所喜愛(“小玄子”正是康熙皇帝玄燁)。并從此將錯就錯,混跡于宮廷。沒想到機緣湊巧,他在妓院市井間所習得的種種無恥無賴之技,在宮廷之中居然盡皆適用。數年之中,竟飛黃騰達起來,成為康熙皇帝面前大紅大紫的人物。韋小寶為康熙刺殺大臣鰲拜;救助在五臺山出家的順治老皇爺;護駕康熙為之代受一劍;揭破假太后的奸謀并讓真太后重見天日;為康熙進行和平外交使得沙俄蘇菲亞女皇、蒙古王子葛爾丹、西藏喇嘛桑結等不再與叛王吳三桂結盟;炮轟賣國組織神龍教;擒獲逃亡的假太后;捉拿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安撫臺灣;與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等等,建立不朽奇勛,以至于成為清初康熙年間的第一傳奇人物。
韋小寶之成為第一傳奇人物及建立無數奇功,不僅包括康熙的宮廷中為滿清統治者所賞識,而且還在社會各階層、各組織、朝野江湖之間都能所向披靡,甚至揚威域外,兩赴沙俄建立奇功?!虼虤Ⅵ棸?,從而為鄭成功麾下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的總舵主陳永華(陳近南)所賞識,并收之為徒,立為天地會十堂之一的青木堂主。又拜前明公主、反清義士獨臂神尼為師,學得“神行百變”的奇功;在賣國組織神龍教中居然因隨機應變、機緣湊巧而成為教主洪安通的寵信之臣、五龍使之一的白龍使,而最后又叛教毀教,建立奇功……。
韋小寶在清廷中由一假太監而至最后的一等鹿鼎公——離封王只有一步之差——乃至大紅大紫、炙手可熱。而在反清廷的組織天地會中也是應付自如,乃至得到了著名遺老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賞識。然而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忠義難以兩全”,如向康熙皇帝盡忠就必須為康熙皇帝掃平天地會,從而陷于不義之中;相反,如向天地會主徒盡義,那就必須堅持反清復明,從而推翻清廷,這又陷于對康熙皇帝之不“忠”。……如此,韋小寶雖機靈百變,卻也深感為難之至。其結果,只有選擇逃避一途,率領他的七位夫人即蘇荃(原神龍教主洪安通夫人)、方怡、沐劍屏(原反清組織前明沐王府之公主)、曾柔(反清組織、王屋山強盜之女)、雙兒、阿珂(李自成、陳圓圓之女)、建寧公主(滿清假太后之女)等棄官歸隱,告“老”還鄉。從此不知所終?!?/p>
這部小說是金庸最長的小說之一,也是其最后的小說之一——《鹿鼎記》寫作開始得比《越女劍》早,但結束得比《越女劍》晚一年多,因此也可以算是金庸的最后一部書?!鹩乖f自己的小說“晚期的比前期的好,長篇的比短篇的好”,而這部《鹿鼎記》則既是最長、又是最晚,可謂金庸小說的爐火純青的“絕頂”之作。
這部小說的最主要的特點是將武俠小說歷史化、歷史傳奇化、傳奇文化化,從而步步深入、層層深入,到最后返樸歸真。
金庸的小說,多半是一半武俠,一半歷史,或曰“一半在江湖,一半在江山”。從而將武俠小說歷史化可以說是金庸小說的一種一貫的特點。但此前的小說,其歷史背景及歷史線索與人物,大都在傳奇的武俠故事的框架中出現,從而成為其武俠小說的一種有機的組成部分。而《鹿鼎記》則是將江湖武俠人物及其事件納入歷史發展的框架與線索之中。以至于金庸這部小說問世之后,不少人疑為“偽作”,紛紛去信訊問于金庸。金庸在這部小說的《后記》中寫道:“……如果沒有特殊的意外(生命中永遠有特殊的意外),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俠小說。然而《鹿鼎記》已經不太象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這部小說在報上刊載時,不斷有讀者寫信來問‘《鹿鼎記》是不是別人代寫的?’……《鹿鼎記》和我以前的武俠小說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一個作者不應當總是重復自己的風格與形式,要盡可能嘗試一些新的創造?!?/p>
雖然這部小說將武俠傳奇小說歷史化,但它本質上又不是一部歷史小說。因為它進而又將歷史傳奇化了,從而它實際上是一部傳奇小說,或曰歷史的傳奇小說。中國古籍之中,有關歷史,向有“正史”與“野史”之分,在某種意義上,這部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野史”。是一種傳奇化了的歷史。這部小說中的大部分人物如康熙、鰲拜、李自成、吳三桂、索額圖、蘇菲亞公主、伊凡大帝,乃至陳永華(小說中的陳近南)……等等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且小說中的重要事件如吳三桂叛亂、殺鰲拜、收復臺灣,中俄簽訂邊界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對外關系史上第一份平等邊界條約文獻)……等也都是真實的。然而小說的格調與筆法卻又顯然是傳奇的,比如寫到韋小寶去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的前前后后的過程等完全是虛構的,是一種傳奇的、乃至是不無荒誕的筆墨寫成的。
進而,小說《鹿鼎記》雖然將歷史傳奇化,但卻沒有僅止于此,而是將其進一步傳奇文化化了。這主要地體現在小說的氛圍、小說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小說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小說的深層結構與“形而上”的意義上。
小說的主人公韋小寶這一形象是一個極為獨特的典型形象。他已不再是一位“武俠人物”——因為他既不會“武功”,又不是一位江湖上的“俠客”——而是一位生于市井,混跡于宮廷的傳奇人物。這一人物的形象的特殊意義,正在于他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一種結晶,一種代表及其典型性格。他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厚顏無恥、營私舞弊、見風使舵等等不良習性,正是我們民族文化性格中的糟粕的一種集中體現。有意味的是,這一人物的“文化”根基并非來自于書本(韋小寶目不識丁)而來自于市井間的社會生活及痛苦人生,他愛看戲文,精于賭博,這就是他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兩個基本源頭與基礎。其次,小說中韋小寶的經歷也正說明了這種性格無論是在市井到官府、從妓院到宮廷、從江山到“江湖”……等都能暢通無阻的“通行證”。這就大大地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揭示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本質。再次,這一人物性格的誕生,固是中國封建文化——包括朝野市井與江湖——的浸染的結果,同時也來源于現實生活與痛苦人生的經驗與教訓,更進一步地說,這種性格是整個文化環境的產物。韋小寶之所以會這樣以及之所以要這樣,說穿了無非是為子要“保護自己”,為了要“混下去?!币簿褪钦f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與文化環境的雙重產物。是一種扭曲的、變態的性格,他的根源,當在“文化”中去找尋。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人物固然談不上是什么“好人”或“善人”,不是什么俠客或忠臣,同時他也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壞人”“惡人”或者“奸徒”。而是一種復雜的、扭曲的文化性格,值得玩味,也值得深思。
小說中,除了主人公韋小寶之外,康熙皇帝玄燁可以說是作品的“第二號人物”。這也是一種極為成功的典型人物。他生于宮廷,出身滿族,然卻又飽讀中國漢人的圣賢之書,從而才智過人,堪稱一代英主。尤其是他心胸博大,眼光開闊,引進新術,自學數學及外文等等,實是滿清皇帝中的佼佼者。他所建立的不朽功業更是輝煌。然而,在小說中,真正值得人注意的還并不在這里,而在于康熙這一人物與韋小寶的一種特殊的親近關系上??滴趸实凵頌橹磷穑沂且淮⒅?,卻與韋小寶這一小流氓無賴,而且是“下九流”的人物居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看起來不免有一點不可思議。然而這正是小說的深刻而獨特之處,康熙與韋小寶所以會成為一對朋友,固然是出于一種少年人的天性相通——不是皇帝與“太監”之間的友情,而是“小玄子”(康熙)與“小桂子”(韋小寶)兩位少年之間的友情,是一種少年人之間喜愛熱鬧、喜愛打斗、喜愛放任自己一任天性發展的一種深厚友情。其次,康熙皇帝雖為至尊,卻頗寂寞,因而也需要有韋小寶這種靈活機變的“弄臣”與之陪伴。再次,康熙皇帝因為身為皇帝,受到種種限制,不能象尋常人一樣地走出宮廷,建功立業,享受那種火熱而快意的人生。因而需要韋小寶這樣的一個“代用品”或“替身”?!f小寶的才智與技藝皆不如康熙,那么,書小寶能建功立業,康熙自然也能。更何況韋小寶許多功業,都是由康熙先行籌劃與安排妥當之后才由韋小寶去執行的。因此,康熙在韋小寶的功業中,能享受到一份特殊的快感?!詈?,綜合上述一切,我們便能看出,韋小寶與康熙這二人之間的特殊友情,實際上是一種“性格互補”,或是一種性格的“正反兩面”“顯密兩端”??雌饋砜滴跎頌橹磷?,但其內心與韋小寶有相通之處,進而,他為一個統治者,必須端方守禮從而有“人君氣象”,但在其性格深層次中,未嘗不希望或需要韋小寶的那種赤裸裸的卑鄙無恥乃至鄙陋無文的快意。這兩個人物,是社會文化的兩極,然而又是一種共通的兩極,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圈或文化性格圈:統治者的文雅英明與被統治者的鄙陋無文,統治者的偽善守禮與被統治者的赤裸無恥,統治者的虛榮與被統治者的阿諛乃至統治者的“統治”的需要與被統治者的“自我保護”及“尋求倚賴”的需要之間……顯然是有一種極為微妙而又隱密的相通的渠道。這二者顯然能夠“合二而一”,從而能建功立業,所向披靡。
至于其他人物,如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雖英雄蓋世,聲望遠播,乃至在江湖上有所謂“為人不識陳近南,縱是英雄也枉然”的口號。然而他的事業卻終于以悲劇告終。而他的性格亦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性格——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的一種典型的表現——他反清復明,顯然只是反對胡虜而并不是反對封建王朝的統治,甚而不能,也不敢“取而代之”;他反清復明,雖有“驅除韃虜”之意,但一半在于“民族大義”,而另一半則正是為了維護“明朝道統”,因而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的“異動”。鑒于此,江湖間的“反清復明”的組織之間根本不可能達到團結統一,而是“內耗”,如天地會沐王府之間雖都是“反清復明”,但所擁立的“幼主”不同,因而產生種種令人失望的可悲的爭斗,甚而在天地會內部,在鄭成功的子孫之間,亦相互爭權奪利,從而演進到互相猜忌乃至互相殘殺……以至于陳近南只得“聊盡人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最終并非死于清廷之手,而是死于其主鄭克塽之手,真是可悲可嘆之至。然而仔細思之,陳近南的悲劇結局又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其性格本質上就是一種悲劇的文化性格。諸如“忠君”而并不是“忠于真理”;“復明”而不是完整的“民族大義”;“反清”而不是反抗“封建體制”……等等,這一切當然不僅是陳近南的性格的悲劇,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劇及民族時代與歷史的悲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已基本上超越了“大漢族主義”及“漢族本位主義”這樣的狹隘的“民族大義”及其理想的舊觀念,從而著眼于“中華民族”(包括多民族統一)的這樣一種大民族文化的揭示。從而小說中的康熙雖為滿族皇帝卻沒有被丑化,而陳近南雖為漢族“反清復明”的英雄亦沒有因此而被神化?!腥ざ钟幸饬x的是,小說的主人公韋小寶,只是妓女韋春花之子,至于其父親是誰,則始終是一“懸案”。直至小說的最后,我們也只知道,他的父親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滿人、回人、蒙古人或西藏人,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是,他絕非“外國鬼子”的兒子,而是一位“純”中華民族的“雜種”
上一篇:《鷹爪王》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麻陽水手傳》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