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拳》
【本書體例】
滿延長著。2萬3千字。載《晉陽文藝》1986年第1期。
以周虎為首的“鐵山五虎”盤踞在鐵壁山上,扼住沅水要道,仗著有些拳腳功夫,殺人越貨,劫掠往來貨船,使這一地城成為鬼門關。途經此地的商船往往結伴而行,壯膽免災。這一天,孤單單一只小船逆流緩緩而上,大盜們頓起貪心。五虎之一的么老虎搶先奔到山下,想爭頭功。然而,此次打劫并不十分順手。么老虎被船人飛舞的竹纜圍困得無計可施。嘍羅們向山上傳信告急。四虎趕來搭救,卻也無法近其身。周虎慌忙命手下人乘機搶倉。護船的少年勢單力薄,抵擋不住。舞纜人稍一分神,不幸身中毒鏢。那少年、舞纜人的兒子滕本湘也被打入水中,險些喪命,幸得船家父女相救。
此后,滕本湘銘記殺父之仇,隨船家父女苦學水下功夫。若干年后又從師于武術名家曹玉庭。曹玉庭自從在朝中做官的父親遭誣被害之后,厭棄仕途,浪跡天涯,后投奔少林巨子智圓上人門下,學得運力神速的呼吸神掌和縱躍輕功術。曹玉庭不僅教滕本湘武藝,還授其武道,叮囑他練武乃是為“扶助俠義,不為解一時之恨”。滕本湘經過苦練,神掌縱術技藝精湛,還得“虎口流星彈”法和少林絕技“一指禪功”。告別恩師,滕本湘尋覓五虎,伺機報殺父之仇。
這時的五虎,已傷武林高手眾多,害怕報復,隱匿鄉中,繼續作惡。一日,五虎出山,打算搶劫鄉集,正被滕本湘撞上。滕本湘為使五虎不能再傷害百姓,又牢記了師傅的教誨,并沒有奪走五虎的性命,而是一一將他們治成殘廢。至此,滕本湘就算報了家仇。
此后,滕本湘繼續從事貨運行當。雖然家仇報了,但天下仍不太平。武漢三鎮的港口一向被川鄂人強占,湘人倍受排擠。川鄂人的蠻橫霸道,使滕本湘再也無法忍耐。在一次川鄂人挑起的事端中,滕本湘以他的武功和武德震服了武漢的強人,并打贏了這件事引起的官司,為湘人贏得了泊船之地。從此,滕本湘的美名傳遍大江南北。
這是一部短篇武俠小說。它短小精練,情節緊湊,雖不具備宏篇巨著的規模,仍包含了一般武俠小說的曲折婉轉,主要故事完整。
“康”、“雍”、“乾”統治期間為清代盛世。到了道光時期,大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統治者只在宮苑里過著歌舞升平的生活,哪肯顧及尋常百姓的死活。況且小說中寫的地方又在長江南岸的鄉野僻地,更是鞭長莫及,致使飛盜、土匪橫行。為鏟天下不平事,游俠、義士也便應運而生。膝本湘、曹玉庭便是這“時世”造出的英雄。
凡武俠小說,都免不了對打場面的描寫。《江南第一拳》寫滕本湘、曹玉庭神功卓越,語言概括、簡練。
同時,一般武俠小說也少不了關于英雄和美貌少女的愛情描寫。《江南第一拳》沒有順著舊套路刻繪膝本湘與蘭花的愛情故事。只是輕輕地點了一筆。寫到“他從來沒有這么看過蘭花姐,一雙憨直的眼,看得蘭花姐不好意思地緋紅了臉……”這里嘎然而止,一切情誼便已盡在其中。
本篇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題材并不新穎。然而,我們可以看到曹玉庭的武德觀念卻別有一番新意。他幾乎是強調地主張不應以血還血,以牙還牙。這一觀點集中表現于曹玉庭對徒弟滕本湘的教誨。他認為習武之人,應“不為解一時之恨,終身怨怨相報”。這種思想直接來源于他的遭遇,得于他的感悟。大清的世事紛亂,綱政無常。他早已厭倦了朝中的爭名奪勢,勾心斗角,陷害無辜,還有互相殘殺。八方的云游,使他更認清了是非曲直,并多少有幾分無奈。這種觀念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暗含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思想。最突出地就是反映了墨家思想中“兼愛”與“非攻”的道德精髓。其主旨就是廣泛地愛人,減少人與人的相互攻擊。當初墨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戰亂年代,無休止的戰爭攪得民不聊生。人們為了和平而產生了新的道德觀念。曹玉庭也力推習武只為強身自衛,不為“怨怨相報”的主張,不愿看到無休止的循環報應。“信”“義”之中還要兼顧“非攻”。由此可見,曹玉庭、滕本湘生活的時代已到了相當混亂的狀態。可惜這種思想只在作品中一帶而過,而且也沒有在滕本湘身上充分地展開。
上一篇:《殘劍恨》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江南第一腿》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