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豪俠傳》
【本書體例】
張恨水著。26回,23萬字。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6月版。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腐敗無能,對于列強的入侵步步退讓,委屈求全;對內卻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和覺醒的民眾,以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開封府河南候補道臺秦鏡明之子秦平生,在東洋留學之時就接受了維新思想。歸國后,由于他喜好拳腳、四處投師,因而結交了馬二先生、郁必來、孫亮三、馮烈哉等武林高手,并跟隨師父馬二先生練就了一身驚人的武藝。旗人鹿鳳英與秦平生青梅竹馬、兩情相悅,但二人均把愛情藏在了心底。
秦平生一面練武,一面注視著時局的發展。目睹了清政府的黑暗統治,秦平生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革命黨人。當陳先覺、張新杰兩位革命黨人被捕入獄后,秦平生同師父馬二先生以及師伯郁必來在開封牢頭禁子劉麻子的幫助之下,于一個風雨交加之夜救出了兩位革命同志,并把二人送到城外的十里堡。
河南警備劉道臺及手下邱作民懷疑陳先覺、張新杰越獄后可能在十里堡藏身,便派清兵去搜尋二人。秦平生聞訊后,馬上趕到十里堡,并同馬老師一起送陳張二人上路。清兵沒有抓到陳張二人,只好抓走了幾十名無辜的百姓。馮烈哉假扮欽差,到開封府救出了眾百姓。劉道臺等人也開始懷疑上了秦平生。躲過了官府的追擊,秦平生在師伯郁必來的指點下,趕赴華山之巔,去向華山老道求教。一路之上,他經風雨、見世面,經受了一番磨礪之后,終于尋到了華山老道。
華山老道對秦平生十分欣賞,并給予了他許多照顧。經過華山老道的一番點撥,秦平生動身下山,渡黃河東行,在嵩山西關外的一座小店中,他遇到了師叔馮烈哉,二人同赴嵩山松云堡去聯絡王天柱、周玉堅,并勸說他們為推翻昏憒的滿清王朝、建立中華共和國而出力。王天柱等一口答應,他們這支民間武裝的加入,使革命黨聲威大振,并且它與武昌起義遙相呼應,以燎原之勢躍馬揚刀地大戰中原,更給清朝反動當局以沉重的打擊。
在王天柱與周玉堅的撮合之下,秦平生終于同鹿鳳英喜結良緣,但他并沒有一心沉醉在溫柔鄉中,而是馬上又投入了革命的洪流。
《中原豪俠傳》是現代著名社會小說家張恨水先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為喚起民眾的民族意識而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武俠小說。1934年,張恨水先生在赴西北的旅途中,于洛陽一帶見到了許多民間的武裝隊伍,后來方知是河南壯丁隊,其人數總和達百萬之多,作為當地保護治安之用。對一這些民間武裝,政府不曾予以主義的熏陶,也不曾予以軍事的訓練,因而他們尚不能脫離民間的封建思想,而且好小忠小義,也就是小說中常描寫的江湖結交。如果想好好利用這支龐大的武裝力量,就必須向他們灌輸民族意識,教以大忠大義,使他們更好地為國家出力。但是,教育這些文化水平大多比較低的人,方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最恰當的方法就是運用通俗文藝的形式,在戲劇小說歌唱上,把他們崇拜的江湖英雄變為民族英雄,而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于是作者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經過了幾年醞釀,用民間最喜聞樂見的章回小說的形式,創作了這部長篇武俠小說。
秦平生是書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名東洋留學生,在國外他接受了維新思想、歸國后,目睹了清政府的黑暗統治,使他更堅定了革命信念。他是喜武之人,隨馬老師學藝前后,他結識了一大批武林志士,并與其中一些人相交莫逆。這一方面是秦平生的興趣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秦平生是個先進的知識分子,他雖生長在一個道臺之家,卻沒有太多的封建等級思想,與他相交的有獸醫、有擺小攤的、還有許多農民及綠林豪杰,他對朋友們都能平等相待,絲毫沒有少爺的架子。有眾多朋友的幫助,并且能夠深入社會下層,這些都使秦平生在開展革命工作時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幫助陳先覺、張新杰兩位革命黨人越獄一節是作品中非常精彩的一個片斷,并且也十分富于傳奇色彩。秦平生與馬老師結交了開封府的牢頭禁子劉麻子。秦平生予以重金,請求劉麻子幫助陳張二位革命者越獄。劉麻子慨然應允,但卻視黃金如糞土,讓秦平生收回。劉麻子盡心盡力地為越獄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他做這一切不僅是出于江湖義氣,同時也是出于對革命者的同情。武林高手郁必來以他一身驚人的武藝和沖天的豪氣,在那個風雨之夜,救出了兩位革命者,之后他卻飄然而去,使得陳張二人一直不知是誰所為。張恨水先生對武俠的理解是:一種有武力的,而且輕財重義,扶弱鋤強的人。書中的人物,秦平生、馬老師、郁必來、劉麻子等無一不符合這個標準。
旗人鹿鳳英與秦平生之間的愛情描寫也為小說增色不少。在秦平生營救革命者、大戰十里堡、嵩山說義軍等緊張激烈的情節之間,作者插入這段纏綿悠長的情愛描寫,不僅使作品更富于人情味,而且更接近了現實生活,同時這也是大眾更樂于接受的。張恨水先生把秦平生的故事放之于清末,并且描寫革命黨“興漢滅清”,這正是由于前文所提到的,對大眾灌輸民族意識,教以大忠大義之用。
上一篇:《兩廣豪杰》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乘龍引鳳》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