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羲之
一
甲夜,羲之頓首:向遂大醉,乃不憶與足下別時,至家乃解。尋憶乖離,其為嘆恨,言何能喻。聚散人理之常,亦復何云。唯愿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臨紙情塞。王羲之頓首。
二
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書,不一一。羲之問。
——《全晉文》
〔注釋〕 甲夜:初更時分?!∵^江問:過江后的音訊。 佳不:即“佳否”。 無賴:無聊賴?!×好懔懗纱诵??!〔灰灰唬翰灰灰粋涫?。
古代的書信曾寫于絹帛之上,所以書信又稱帖。雜帖就是應付日常事務的簡短書信,類似今日的便箋。開初大多用于傳遞信息,像首開其端的崔瑗的《雜帖》,諸葛亮的《遠涉帖》,阮籍的《搏赤猿帖》等就是。到了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父子手中,就賦予了它們更多的藝術特質,而成了玲瓏剔透的書信小品。他們大多寫的是些家人細故、戚友交往、饋贈酬答等生活瑣事,然而隨意寫來,卻自然有致,令人情思搖蕩,就像美酒那么醇烈,清泉那么甘甜。加之他們的書法“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親朋若獲此一帖,真要重于金石珠玉了。
據《全晉文》所載,王羲之的雜帖多達五百以上。這里選的是向朋友表述友情的兩則。
第一則是送別一個朋友后的追補信。作者在某時某地送走了一位要好的朋友,由于在離筵上喝醉了酒,連朋友是怎么上路的都模糊不清了。回到家里,酒醒過后,才想起與朋友沒有說上幾句話就分手了,實在不應該,于是當即在燈下提筆寫下此帖,打發仆人追送。其實帖中也沒有說什么要緊的話,只是表示此次分離著實令人傷懷,悵恨之情不可言喻。然而聚散也是人理之常,不可過于難過,有聚就會有散,有散還會有聚,有散時的痛苦,才會更珍惜聚時的歡樂。這自然是安慰朋友,也是安慰自己。只是旅途的艱難困苦,叫人放心不下,希望能得到過江以后的音訊。話雖寥寥數語,卻動了真感情。寫帖者尚感到“臨紙情塞”,受帖者難免要見字落淚了。
第二則更為短小,總共才十八個字。大概是在一個雨天里,正在患病的王羲之因難耐其寒而頗有點不舒服了,由此而想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不知能否適應這種天氣,于是揮筆寫下幾個字問問情況,順便也將自己身體不佳的狀況相告。自己身體不適而想到別人的痛癢,事情自然是至細至微的,然而正是這細微處才體現出平日里休戚與共、息息相通的友情。所以這18個字在朋友的心靈中所產生的震撼,恐怕敵得上千言萬語的傾訴。
在一般人看來,王羲之在這里寫的似乎都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其中沒有非說不可的話??墒峭豸酥畢s不這么看,他覺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這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和他本人的藝術家氣質是很有關系的。當時的知識分子都非??粗厣旧淼膬r值,認為一個人能夠生活在這世界上實在是一種幸運,應當珍惜它,愛護它,不讓它受到外事外物的束縛與傷害,于是飲酒以圖享樂,服散以求長生,清談以表現自我,鄙棄禮法以保真全性。同時還追求一種藝術化的人生,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也讓詩文書畫切入生活。這就是魏晉時代所崇尚的所謂名士風流。王羲之就是一個典型的名士,他的這些雜帖為名士風流增添了新的內涵。清談家不是“以約言厭人心”,以妙言窮玄理嗎?這種雜帖又何嘗不是言約義豐、語短情長呢?只是一個出于口頭,一個見諸筆端;一個重在析理,一個重在表情而已。
上一篇:《朱文懿家桂·〔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神廟臺閣·〔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