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志》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或《第八才子書》、《第十才子書》、《第一才女傳》。題“博陵崔象川輯”。成書于嘉慶戊午 (1798) 之夏 (晴川居士序)。四卷十六回。版本有: 嘉慶十年 (1805) 補余軒刊本,題 “第八才子書白圭志”; 咸豐九年 (1859) 右文堂刊本,題 “第十才子書白圭志”; 同治元年 (1862) 文德堂刊本; 光緒甲午 (1894) 崇文書局石印本,改題“第一才女傳”。
《白圭志》是清初的一部反封建思想比較突出,而藝術上又較為成功的才子佳人小說。書敘明代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小梅村富翁張盈川,客死湖南,葬焉。長子張博,字衡才,回吉水故鄉,次子張高,字昆山,永居湖南,均富且貴。張博濟困扶危,恤孤憐貧,遠近感其德。娶妻何氏,乃同邑孝廉何舒公長女,名大姑; 妹何二姑嫁白云村夏松,于蘇州經商。
張博四十無子,因功德浩大,得一子一女。子名朋祖,字庭瑞;女名蘭英,皆不凡之品。博有同姓兄弟張宏,自幼飄蕩江湖,歸家來訪,博見其言辭謹慎,薦往蘇州夏松處,宏勸其同往。博歸,宏送之,見博衣箱內有珍珠手串,價值萬金, 遂將博毒死南康朱子垱內, 詭稱病卒。 宏又為何大姑主持家事, 于中取利,不到兩年,妻奴田屋皆有。宏有子美玉,眉清目秀,與庭瑞、蘭英同窗攻書,俱各聰明,皆善詩文。蘭英自幼男裝,里人不知其為女。三人赴縣試,皆高中。后庭瑞至廬山白鹿洞書院從師,與同學武建章相契。武生本夏松之子,當年由蘇州返鄉,失落江中,為福建潼州道武方山所救。方山六十無子,遂帶歸南康撫養。二人文字知音,庭瑞以妹蘭英許之。
時屆鄉試,庭瑞赴考途中,于江上巧遇湖南巡撫楊時昌女菊英,互悅才貌,遂私訂婚約。至京師,遇美玉,庭瑞酒后失言,告之訂盟一事。建章回家省父,旋即赴試,適蘭英男裝應考,二人同寓。蘭英慕建章才貌,因假言有妹而自托。庭瑞知之甚喜。美玉因醉后狂言,得罪主考,被革逐。結果蘭英中解元,庭瑞第二,建章第五,乃相約來年赴京會試,遂別。
菊英以江上與庭瑞訂盟事告父母,父怒,逼令自盡。菊英投井而被老仆王中救出,潛逃,被庭瑞叔昆山收為義女。昆山有二子,一名登字敬威,一名華字顯威,俱有才學,善詩文,與菊英結為姐弟。后巡撫夫人命王中尋女,厚贈昆山,令菊英暫居張府。菊英知庭瑞高中,修書前往。信落美玉之手,遂假冒庭瑞之名至巡撫府求親,為菊英識破,遭縣令責打。美玉又羞又憤,前往蘇州尋訪絕色女子。花園中巧遇云南布政劉元輝之女秀英,一見鐘情。秀英男裝而出,尋找美玉,事泄。元輝告美玉拐騙良女,秀英懼逃,美玉下獄。其仆歸告張宏,宏帶金銀往蘇州打點,適元輝之子劉忠出任福建巡撫,舟泊南康,夜夢城隍賜一白圭,悉張博被害原委,逮宏正法,張博之冤始雪。美玉亦斃于獄中。秀英男妝逃至九江,遇湖南楊巡撫家人,誤認為庭瑞,乃被攜往巡撫府。時秀英聞美玉已死,乃與菊英盡訴衷腸,姐妹相稱。
庭瑞、蘭英、建章入京會試,高中一、二、三名,殿試又分別中狀元、榜眼、探花。值福建巡撫送奏報及白圭至,方知父親被害始末。告假歸省,建章亦以丁父憂南返。庭瑞與蘭英奉母命往福建祭奠亡父,叩謝巡撫劉忠。三人結為兄弟。庭瑞以蘭英男裝事相告,求其代為斡旋。忠以妹秀英許庭瑞。詔命庭瑞為湖南學政,蘭英為江南學政,蘭英辭職免禍,庭瑞往湖南。
菊英、秀英知庭瑞高中狀元,疑其背盟,乃男裝外出尋訪,化名秉乾、秉剛,至江寧,入縣試,學憲驚其才,薦至京師。庭瑞至湖南知菊英外出。拜見叔父,見堂弟敬威、顯威皆奇才,亦薦入京師。四人同寓絲綸閣待試。帝女璧玉,秦王女金鸞亦化名朱璧、朱鸞應試,亦男裝寓閣中。欽點六人為翰林,皇上欲招秉乾、秉剛為駙馬、郡馬,令大學士孫建庭至湖南楊府議親,菊英避居張昆山家。昆山以報庭瑞,倩媒至楊府。楊巡撫悉菊英、秀英男妝入試,有欺君之罪。適萬歷帝選妃,巡撫以菊英、秀英充行,孫建庭回朝復命,皇上方知秉乾、秉剛原為女子,遂以敬威、顯威為駙馬、郡馬。
菊英、秀英入京,點選官適為秀英兄劉忠。忠上表具奏,皇上以二女配庭瑞,詔命進京完婚。時建章與蘭英得諧佳偶,復認生父母夏松、何二姑。后楊時昌善終,張、夏兩家子孫繁衍,福壽綿長。
《白圭志》以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為主要內容,穿插描寫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一定程度上宣揚了因果報應思想,最后以大團圓結局。這與風靡一時的才子佳人小說基調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小說的反封建思想較之一般的愛情喜劇要高于一籌,有明顯的進步傾向,所以值得一讀。
小說著力描寫的兩個才女菊英和秀英,都是大家閨秀,一個是布政之女,一個是巡撫千金,都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她們不為門第觀念所囿,以才貌作為擇偶標準。菊英曾旗幟鮮明地宣稱: “不配公侯子,愿事知音客。”所以當她邂逅才子張庭瑞,考察了他的才情和容貌以后,便毅然以終身相托。秀英在花園中,“覷見美玉眉清目秀,豐姿可人,又聞其戲語,見其題詩,甚是驚愛”,欣然揮筆和詩,表達情愫。她唯恐詩和在花園內,明珠投暗,又別出心裁地寫在圍墻外面,并且假扮男裝,往城中訪尋張美玉。這種無視封建禮教,大膽、主動地追求愛情的態度是難能可貴的。當她們的舉動遭到封建家長的禁止、壓制以后,并沒有知難而退,面是想方設計與之斗爭。秀英聞訊父親要“除滅女兒”,即遠走高飛,闖蕩江湖。菊英得知父親要將她 “亂棒打死”,先是跳入古井自殺,以死相抗爭; 得救后即奪路而逃,寓居張昆山家,以待張庭瑞。她們執著地追求愛情自由,寧愿放棄養尊處優的生活,甚至寄人籬下,亦在所不辭,與封建禮教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表現了強烈的民主思想色彩。
《白圭志》又名 《第一才女傳》,作品塑造了為數眾多的女才子形象。她們或生于富貴之家,或出于官僚之門,都博覽群書,善詩能文,不僅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但在封建社會,她們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無從報效國家。作品中的女才子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而是勇敢地向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挑戰。張庭瑞之妹蘭英從小不帶耳環、不穿女衣,常自言“身為女子,志勝男兒”。鄉里人多不知其為女子。與哥哥同窗攻書,接連參加縣、省、院試,均名列前茅,最后欽點榜眼,授為江南學政。菊英和秀英女扮男妝出外察訪知音,化名參加江寧縣試,為學憲王彥所識拔,視為奇才,“雖相如、子建不及也”,并薦入京都,后來殿試,欽點翰林。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皇帝女兒璧玉與秦王女金鸞亦假扮書生參加殿試,表現出超群的才華。連皇帝也無可奈何地說:“今之世,才女何多,可惜女子之才不能為國家之用!”最高統治者的喟嘆發人深思,這不是對沿襲幾千年壓制女性人才的封建制度的懷疑和沖擊嗎? 顯然,這里閃耀著作者反封建思想的奇光異彩!
《白圭志》也未能免俗,同樣包含著勸善懲惡這一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傳統主題。小說把張博父子與張宏父子分別作為善和惡的化身,以他們各有報應來進行勸懲說教。張博“濟困扶危、恤孤憐貧,積豐年之粟,救兇歲之饑”,因而“遠近皆感其德”。結果上帝賜予一子一女。他推薦居心叵測的張宏去蘇州營生,并陪同前往。而張宏見財起意,用毒藥毒死張博。他主持張博家事,又從中取利,中飽私囊。兩者形成對照。二張的后輩庭瑞與美玉同樣才貌雙全,前者善良、忠厚,行為端方; 后者虛偽,狡詐,心術不正。美玉得悉庭瑞與菊英河下之盟的秘密后,“緊記在心”,竟假冒庭瑞之名去楊府聯姻,最終被菊英識破,遭官府鎖拿。他出乖現丑,不思悔改,又擅入劉布政花園,與秀英唱和詩詞。秀英外出尋訪,結果美玉以 “拐誘”罪下獄,死于獄中。其父張宏也在營救兒子的途中被逮而正法,父子雙雙落得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張博父子一個死后封為城隍,一個生前高中狀元,善惡果報,毫厘不爽。勸人行善,戒人作惡,本無可厚非,但小說最終墮入因果報應的泥淖,則是不足取的。此外,小說讓楊時昌無疾而終,死后升天,蓋由于他身為巡撫,正家規,尊國法,不因私廢公,品行端正; 張昆山二子登科; 夏松、武方山子孫榮耀,等等,亦可見作者因果說教的良苦用心。
小說末尾,讓楊時昌在明亡前登臨仙境,不忍見明亡,與國同休,使之成為“明之第一忠臣”,則作者追思故國的深情令人贊嘆。由此可知,小說當作于清初。
《白圭志》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非尋常才子佳人小說可比。在不足九萬字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系列較為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成功不在于刻劃了善和惡兩類不同人物形象,而在于在同一類人物中,善于同中寫異,寫出同類人物的不同個性。同樣追求自由婚姻,菊英與秀英就各有特色,菊英內向、執著、沉穩而又有時顯得怯弱; 秀英則敏捷、外露、潑辣而不免失之輕狂。第八回,她“講道德掩倒吳江盟”,秀英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侃侃而談,旁若無人,固然表現了她過人的才華和卓越的辭令,但她與張美玉一見鐘情,險乎上了匪人之當。同樣女扮男裝應試,蘭英、菊英、秀英又各具風姿。蘭英是從小男裝,逐級應考,按部就班,而菊、秀二人是一時心血來潮的逢場作戲。秀英說:“今榜眼既任這里,等他到來,何不也去進場耍耍。且榜眼又是張郎兄弟,其才必然相仿。我姐妹用心作文,彼必驚奇,那時正好乘云上天,若婚姻之事,付之天命可也。”其輕狂任性,豁達的性格躍然紙上。相形之下,秀英就顯得穩重、安分、執著于愛情。再如庭瑞與建章同樣為才子,性格有別; 張博、張高兄弟都是富厚善良的長者,也個性迥異。這種刻劃人物的手法是值得稱道的。總之,小說著墨不多,人物都聲口畢肖,跳脫生姿。“衡才之德、張宏之奸、楊公之神、中常之義” 無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說“凡例”有云: “此書事略,出于張氏譜中,另附此小傳也。象川是以按其事而輯之,若曰無影生端,冤哉枉也。”這無疑告訴讀者,小說的本事均有所依據,并非空中樓閣。作者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如果把這部小說看成一棵樹,那么,張庭瑞與楊菊英的愛情故事是樹的主干,“始于吳江之約,而畢于懷遠之歸” (凡例語)。其它內容,如張博被害、美玉冒婚、劉忠折獄、才女應試、天子選妃、楊公仙化等等則是樹的枝節,而其它更多的細節則是樹葉。至于蘭英與建章的婚姻,美玉與秀英的戀情,敬威、顯威與公主、郡主的姻緣都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主干起著襯托、輝映作用。小說以 “白圭”名篇,而白圭是城隍授于劉忠的訴狀,又是張博被害一案奇冤昭雪的關鍵。作者以張博、張宏善惡必報為立意之本,故稱白圭乃此樹之根可也。
作者聲稱: “此書敘事,如珠走盤內,大無不包,小無不破,不至有首尾易形之弊,不至有前后脫線之愆”。確實,小說以主人公張庭瑞與楊菊英的婚戀故事為線索,從吳江月下訂盟寫到懷遠樓畢姻,歷時四年之久,其中穿插許多內容,串聯了無數珍珠,制造了幾多波瀾,使故事情節曲折離奇,風云變幻,常常出人意料之外。前后又緊密呼應,跌宕起伏,搖曳多姿,令人讀之不能釋卷。小說開篇敘張博兄弟一居江西,一居湖南,為人物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張博行善,反遭張宏毒殺,而兇手逍遙法外,令人心潮難平。中間穿插夏松失子,武英得子,留下話柄。接著寫庭瑞、蘭英、美玉二子一女讀書應試轉入正題。庭瑞與建章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預伏蘭英婚事。庭瑞月下逢菊英,喜結良緣,為下文的悲歡離合張本。省城應試,美玉醉狂招禍,從此善惡分道揚鑣。楊菊英訂盟事泄,父親不容,走投無路,投井自殺,又生一波; 義仆救命,菊英絕路逢生又接出無數妙文。美玉冒名求婚,菊英洞房識奸極富喜劇色彩。奸徒自負才貌,歹人善計,徒自取辱。“本為身披紅彩,卻弄出頸掛素珠;本為洞房交歡,卻弄出法堂叫苦。令讀者時怒時驚,時畏時喜”(晴川居士評)。美玉僥倖脫身,又與劉秀英唱和,一似驚濤駭浪后接潺潺細流,與吳江唱和前后輝映,情趣盎然。至于美玉被逮,斃于獄中,理所應當。兒死引出父亡,奸人作法自斃,雙雙報應,令人拍手稱快。城隍托夢,張宏就擒,問罪正法,為張博報仇雪恨,是一大結局; 小人死于非命,也了卻一段公案。嗣后,菊英與秀英結義,結伴男裝外出;張庭瑞文戰告捷,狀元及第,二條支流并行,其中又生出波瀾、誤會、巧合。秀英疑吳江庭瑞是劉園之張生,菊英誤認為獄死之張生即吳江之庭瑞,引出錯疑和虛驚,這樣錯亂成文,懸念迭出。又有蘭英考中榜眼,皇上欽招駙馬,庭瑞假造八字,巧妙應對; 武方山歸天,建章丁憂; 狀元兄妹祭父,與劉忠結義;劉忠以妹許庭瑞;菊、秀男裝應試見拔;庭瑞薦賢才,文華殿六才并試;選宮妃秀、菊雙被執,招駙馬登、華兩成婚,平添許多波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為庭瑞的懷遠樓畢奇婚增色生輝。
必須指出的是,小說也多次涉及鬼神描寫,如菊英逃難之中得鬼神留宿,劉忠上任途中有城隍托夢,德泉庵道士解夢,楊時昌明亡登仙,等等,固然荒誕不經,不足憑信。但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表現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為其勸懲說教的主旨服務,增加了神秘色彩,迎合了讀者心理;另一方面,這是作者想象的產物,是借助于超現實的鬼神力量來懲罰罪惡,襄助正義,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的理想。所以不應該全部否定。
《白圭志》行文流暢,語言潔凈,通俗淺易,有較強的可讀性。確如“凡例”所言: “不至有艱深難悟之文,亦不至有粗俗不堪之語”。這也是《白圭志》能贏得較多讀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一篇:《癡人說夢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石點頭》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