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僉載《王弘義》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王弘義,[1]冀州恒水人,[2]少無賴,告密羅織善人。曾游河北趙、貝,[3]見老人每年作邑齋,遂告二百人,授游擊將軍,[4]俄除侍御史。[5]時有告勝州都督王安仁者,[6]密差弘義往推索,大枷夾頸,安仁不承伏,遂于枷上斫安仁死,便即脫之。其男從軍,亦擒而斬之。至汾州,[7]與司馬毛公對食,[8]須臾喝下,斬取首級,百姓震悚。后坐誣枉流雷州,[9]將少姬花嚴,素所寵也。弘義于舟中偽作敕追,花嚴諫曰:“事勢如此,何忍更為不軌乎?”弘義怒曰:“此老嫗欲敗吾事!”縛其手足,投之于江,船人救得之,弘義又鞭二百而死,埋于江上。俄而偽敕發,御史胡元禮推之,錮身領回。至花嚴死處,忽云:“花嚴來喚對事。”左右皆不見,唯弘義稱:“叩頭,死罪。”如受枷棒之聲,夜半而卒。
【注釋】 [1]王弘義:武則天時為侍御史,與酷吏來俊臣競慘刻,每移檄州縣,所至震懾。武周延載元年(694)被流嶺南,自矯詔追還,事覺杖死。按,此篇原載《朝野僉載》卷二,王弘義作“王弘”,實誤,今據《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上、《新唐書》卷二百零九及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天授元年》條改。 [2]冀州恒水:即今河北衡水。 [3]河北趙、貝:河北,道名,貞觀十道之一,轄境約當今北京、河北、遼寧大部及河南、山東兩省古黃河以北地區,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趙,趙州,治所在平棘(今河北趙縣);貝,貝州,治所在武城(今河北南宮東南);趙、貝皆為河北轄地。 [4]游擊將軍:官名。漢置,屬雜號將軍,后代沿置,為武散官。 [5]侍御史:官名。漢沿秦置,簡稱侍御,位在御史大夫之下,或給事殿中,或舉劾非法,或督察郡縣,或奉使出外執行指定任務。唐時以侍御史為御史之成員。 [6]勝州:州名。隋文帝楊堅開皇末分云州置,治所在榆林(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都督:官名,為地方之軍政長官。自魏、晉以后,凡都督諸州軍事往往兼任所駐地之州刺史,總攬本區軍民政諸事宜。 [7]汾州:州名。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間置,治所在西河(今山西汾陽)。 [8]司馬:官名。唐時為郡之佐官 [9]坐:特指被辦罪的事由。雷州:州名。唐太宗貞觀間改東合州為雷州,轄境約當今廣東雷州半島大部分地區,治所在海康(今廣東海康縣)。
【譯文】 王弘義,冀州恒水地方人,小時候就是無賴,告密陷害好人,曾經游歷河北道趙州、貝州等地,看見老人們每年都在縣邑作齋會,就誣告了二百人,被朝廷授予游擊將軍,不久再授官侍御史。當時有控告勝州都督王安仁的,朝廷秘密派遣王弘義去追究查問,盡管大枷夾住脖子,王安仁仍不肯承認服罪,于是在枷上砍死了王安仁,他的頭頸就即刻從枷上脫出。他兒子正從軍,也捉住斬殺掉。王弘義到了汾州,和州司馬毛公對案吃飯,頃刻間喝令將他拿下,斬取他的頭,百姓感到震驚恐懼。后來王弘義因犯誣陷枉害人的罪被流放雷州,攜帶著年輕妾侍花嚴同行,花嚴是他平常所寵愛的。王弘義在船上偽造召還自己的敕書,花嚴勸諫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難道還忍心再做不軌嗎?”王弘義發怒說:“你這老婆子想要壞我的事!”捆住她的手腳,投到江水里,船上人救出她來,王弘義又鞭打她二百下直到她死去,埋在了江上。很快偽造敕書的事敗露發作了,御史胡元禮推問這案子,將王弘義囚禁住領回。到了當日花嚴死去的地方,忽然聽到有人說:“花嚴來召喚對證事。”旁邊的人都看不見什么,唯獨王弘義口稱,“磕頭,死罪。”好像有受到枷索棒打的聲音,到半夜里便死掉了。
【總案】 武則天當政后,為了鞏固她的專制統治,除了大力提拔武氏族人、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外,又殘酷地翦除異己,大肆殺戮不肯順服新周的李唐故臣。而鼓勵告密,借以羅織罪名,重用豺狼般的酷吏,誣陷無辜,便是其主要手段之一。這樣一來,那些陰狠毒辣、極端卑鄙的小人就應運而生,他們為了邀功高升,甚至僅僅是由于嗜血成性,以殺人滅族為樂事,什么喪盡天良的勾當都干得出來;除了遺臭百代的來俊臣、周興等人外,本條所寫的王弘義也是屬于此類的典型。他捕風捉影,憑“告密羅織善人”、殘害百姓而得以接連擢升;就在坐誣枉罪被流放雷州的途中,還是劣性不改,偽作敕書,以殘忍的手段殺死好心勸諫他的寵姬花嚴。這種人物,可以說是代表著封建官僚集團中最反動的部分,但他們卻往往官運亨通,備極顯榮。所以,故事最后寫花嚴向王弘義索命,就不能簡單斥為迷信報應,而是表達了人民懲罰壞人的愿望。
喬力
上一篇:青瑣高議《王幼玉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集異記《王積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