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賦得:凡是按規定題目作詩,照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是詩人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所以也加了“賦得”二字。離離:長貌。形容草遍地都是。榮:茂盛。王孫:貴族公子。萋萋:春草茂盛的樣子。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詩人貞元三年(787)十六歲時的習作,也是他名震京華的成名作。
【鑒賞】
此詩是詠物兼送別,因此以野草的頑強生命力比喻所送之人。
首聯破題。詩人先寫草的茂盛,再寫其生長規律。句子看似平常,實則準確、凝練。“枯”、“榮”二字,倘若做個對調,便是秋草,不為春草。詩人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一歲一枯榮”道出了草的生長規律。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生生不已的情味,為三、四句做了很好的鋪墊。頷聯狀寫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抓住它斬不盡鋤不絕的特點,不直說鋤不盡,卻寫作“野火燒不盡”,造就了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它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卻偏偏說它燒不盡。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這兩句,寫出了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春又生”唱嘆有味,又對仗工整天然。頷聯繼續寫“古原草”,逐漸引出“送別”的題意。這一句是轉筆,與上一聯相映成趣,錯落有致。“遠芳”、“晴翠”都是寫草,意象具體、生動。“芳”且“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且“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兩個動詞,又與上句“又生”二字相連,更寫出了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了那在生存競爭中的強者野草的形象。尾聯仍然圍繞“萋萋芳草”來寫,正面點出送別。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呀。“王孫”二句,是借用《楚辭》成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原句是說看見萋萋芳草而產生思念行游未歸之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看見萋萋芳草而增加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
這首詩構思新穎別致,表面上是寫送人遠行,卻不落俗套。詩人不僅贊美了野草的生命力,而且還揭示了一個真理:頑強的意志終能戰勝一切企圖使它屈服的力量,永葆其青春。這便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鑒賞要點】
[1]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構思新穎,不落俗套。[3]古意翻新,巧妙化用。[4]以草喻人。[5]以景襯情。
上一篇:《詩經·周南·關雎》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東漢】曹操《觀滄海》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