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馬圖·袁枚
養馬真同養士情,香萁供奉要分明。
一挑芻草三升豆,莫想神龍輕死生。
這首題畫詩,字面意思是很容易懂的。詩人玩味了《養馬圖》的畫意,認為要養好一匹馬、一匹好馬,馬主人就得懷有像古時孟嘗君、信陵君之類人物“養士”的心情:養士,就是不但要使門下的士食有魚、出有車,還要以“國士”相待,尊重其人格,如此緩急之時就可得其死力相助,孟嘗君之于馮諼、信陵君之于侯生,莫不如此;養馬,則要喂給它香噴噴的“其”(豆稈),對馬的態度是恭恭敬敬的“供奉”而不是隨隨便便的畜養——扔給馬一挑干草、三升豆子、讓它填飽肚子拉倒——若是這樣,這馬就算有神龍之姿,主人也休想它為你出生入死。
不過,本詩的含義若僅此而已,那就算不得佳作了。下面我們再透過詩的字面,來窺看其中的精義。圖以“養馬”名,畫中該有人有馬。但此畫的核心既非人,亦非馬,卻是“養”——人與馬的關系。詩人十分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所以,這首詩也就不同于以往題畫馬圖或詠畫馬的詩的寫法。杜甫詠曹干畫馬、元朝人題趙孟、龔開、任仁發的馬圖、清朝人題張穆的馬圖都圍繞馬和畫家來寫,而本詩則緊緊扣住養,由養馬聯想到養士,并用隱喻的手法轉移了本詩的真實主題,沒有思維能力的馬(神龍)成了有思維能力的士的代名詞,香萁、芻草、豆也成了養士者對士在物質和精神上的付出的比喻。袁枚詩集中有一首引人注目的《雞》詩說:“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著眼點也在“養”,主旨是揭露養者的陰險。這首《養馬圖》言養,強調的則是要收獲須付出,要以心換心,詩里充滿了重知遇、求平等的精神,否定了下級為上級、奴為主、臣為君無條件效勞的封建倫理道德觀。
這樣的思想在袁枚的文章和行為里是有一貫表現的。他一生中,對曾幫助過他的人如廣西巡撫金鉷、主考官鄧遜齋甚至建筑工武龍臺都銘心不忘。但他公開反對單方面的忠誠。他非常推崇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認為別人如果對自己不好,那么自己也不必死心塌地對他好。他說父子間于“死生之際不可以私害公”是謬論,說那些自稱“我但恩報不怨報”的人是“矯情”、“偽”“淆黑白而蔽天良”(《駁唐鑒李德裕論》)這種對自我的強調、對奴性的否定與他在本詩中所強調的養士必須敬士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上一篇:楊柳枝詞·厲鶚
下一篇:冶春絕句(其十)·王士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