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許天植見山樓·嚴遂成
綠樹疏燈落燼遲,夢醒如中薄寒時。
風(fēng)通花氣全歸枕,月轉(zhuǎn)樓陰倒入池。
如此夜深猶有笛,可因春盡竟無詩?
開門便赴尋山約,酒熟茶香短簿祠。
孤燈客宿,轉(zhuǎn)徹難眠,作者在清寂的暮春之夜因景生情,萌發(fā)出尋山訪友、把酒吟詩的意愿。
在友人“見山樓”夜宿,春寒迫人,催醒了夢中孤客,此時的所見所聞,不但是江南山村特有的光景,更帶有靜夜的幾分凄清、幾分幽美。樓頭疏燈忽閃,樹影婆娑,室內(nèi)微火已見余燼,點出詩人身臨的時與境,由于在春季,所以“風(fēng)通花氣”,微風(fēng)吹拂,將陣陣花香送進樓中;由于在夜晚,所以“月轉(zhuǎn)樓陰”,樓影隨明月移動,倒映于碧池。自然而富于生趣的描繪,都切時切境。
這種春的氣息,夜的景色,本是詩人感受的客體,詩中卻呈現(xiàn)著真切的主動神態(tài)。春風(fēng)、花氣似有心與孤客作伴,竟然“全歸”枕上;月光、樓陰也似著意為山水增色,而“倒入”池中。樓外的動景映襯出見山樓的靜美,暗示出良辰的悄悄流逝,也為詩人賞春、惜春的情感意向作了鋪墊。
后四句由對春夜的感受,轉(zhuǎn)向?qū)ε徘补录徘閼训膶で蟆?ldquo;如此”兩字總括上文,自然引出詩人的主觀心緒。悠遠的笛聲,不僅烘托出深夜的寒意和樓外的空曠,也表明受這般夜景觸動而不眠者尚有人在,“猶有笛”與其說是夜深猶有笛聲,不如說是猶有聽笛人。笛聲催發(fā)出詩人對春天的依戀之心,對于嚴遂成這樣的善詩者來說,由此深受感觸,不禁要以詩詠嘆春之將盡,是極其自然的。何況,在“春盡”之際,詩人無法倒轉(zhuǎn)日月,讓春天常駐,求助于笛聲消磨這難挨的時光,固無不可;但自己既也有排遣此情的能事——作詩,又何必借他人杯酒呢?他人以笛送春,我則以詩送春!“可因春盡竟無詩”,這是詩人高度自信和責(zé)任感的體現(xiàn);作為詩人,他有責(zé)任為春盡而歌,作為詩人,他也有自信能寫出春盡時的佳作。其實,他的自信,在頷聯(lián)早已得到了證實,那不是暮春時分極貼切的佳句嗎?
當(dāng)然,僅以詩送春,還是不夠的,因為春降臨到人間,不是為人憐惜的,而是供人賞愛的,只有追上行將逝去的春光,再一次盡情享受,這才不負春的心愿。“開門便赴尋山約,酒熟茶香短簿祠。”到詩的尾聯(lián),詩人的身已跨出了見山樓,詩人的心已飛離了見山樓。他要趕緊去赴友人的游山之約,這見山樓雖不乏春天景趣,但終嫌孤寒難消,如果在姑蘇名寺與佳朋摯友尋山探勝,在陣陣茶香中把酒吟詩,重演昔賢風(fēng)流,該是何等的愜意。將見山樓內(nèi)產(chǎn)生的惜春之情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將笛聲的單向傳送變?yōu)楣餐馁p春行為,這樣也許才能寫出貼近自然、不負春光的詩作,才能充分抒發(fā)對春天的挽留之情。
這首詩次序井然,一氣呵成,是寫暮春時節(jié)的佳作。中四句尤佳,頷聯(lián)以實寫勝,頸聯(lián)以虛寫勝,全詩因而也具有虛實相映之妙。
上一篇:宿靈鷲山家·郭麐
下一篇:雪望·洪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