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眷登南岳觀音巖作·曾廣鈞
寶山珠殿插青天,萬朵紅蓮禮白蓮。
一片空嵐罩云海,全家羅襪踏蒼煙。
燒香愿了花侵馬,禮佛人歸月上弦。
更憶海南千葉座,天風引艦近真仙。
本詩是一首紀游詩,以藻思麗筆寫下了詩人攜家眷登南岳觀音巖的所見所感。
首句直筆描繪眼前所見之景。“寶山”特指衡山最高峰祝融峰,“珠殿”便是祝融峰頂的祝融殿,“插青天”可與祝融峰上“山聳天止”石刻相印證,極言山勢殿宇之高峻。這句用語雖也切合眼前景物,但并無奇妙驚人處,實際上它主要起一種鋪墊作用。次句精警動人,以曲筆寫登觀音巖四望,但見群峰環繞,如同萬朵紅蓮向白蓮頂禮膜拜。用蓮花形容山峰,由來已久,李白《望廬山五老峰》就有“青天削出金芙蓉”之句,但以紅、白不同的顏色寫同樣的青峰,卻別有趣味。蓋南岳之神為赤帝,尚火德,色屬紅,故以紅蓮喻衡山群峰;佛教中人,每喜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故以白蓮喻觀音巖。落想之奇特,設喻之切當,可稱雙絕。無怪乎狄葆賢《平等閣詩話》稱此句“盛傳于世,殆如‘庭草無人’、‘滿城風雨’之膾炙人口。”而錢仲聯《夢苕庵詩話》更以為此句雖“實從香山‘半采紅蓮半白蓮’句化出,然窯變觀音,出香山之上矣。”
頸聯二句,與首聯交叉綰合。“一片”、“萬朵”以數量詞相對應,“云海”、“白蓮”又以其顏色相對應;而“踏蒼煙”、“插青天”則以表現山高的動態意象相對應,筆法錯落有致,見出結構上的藝術匠心,不細細品味,便會失之眉睫。“一片”句寫無所不在的山霧籠罩翻騰的云海,朦朧外更有朦朧,善狀衡山七十二峰霧詭云譎的景象。“全家”句直接出處是李商隱《病中早訪招國李十將軍……》:“家近紅蕖曲水濱,全家羅襪起秋塵”;追根溯源,則是從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化出,給人一種飄然欲仙之感。
頸聯二句,妙處在“花侵馬”、“月上弦”。燒香許愿后騎馬離去,穿花叢而行,朵朵鮮花夾道怒放,這一景象全濃縮在“花侵馬”三字中,用“侵”字寫花朵向人馬溫柔地摩戛,是一奇;本是人騎馬入花叢,是馬侵花,而這兒說成“花侵馬”,是二奇;此“花”又可理解為女子鬢發上插的花朵,甚或理解為倩女笑靨迷人的花容,那么“花侵馬”便是暗寫如花少女們簇擁在馬匹旁,這是三奇。“上弦”本指月亮每當農歷每月初七、初八時形狀虧為滿月之半的現象,以其“似弓之張而弦直”,故名;而在詩中,“上弦”因對仗關系也由名詞而轉為動賓詞組,顯出了月的動態。
尾聯詩人由觀音巖而聯想到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回憶起往日的游蹤。相傳觀世音菩薩居南海普陀山,身坐千瓣蓮花座,故以“千葉座”喻普陀山,此又與首聯“萬朵紅蓮禮白蓮”呼應。“天風”句既是回憶往日天風吹送海船向觀音菩薩所在地靠近的情景,也暗含敬仰觀音菩薩慈航普渡,救苦救難之意。一結由山而轉到海,筆勢蕩開,曲盡其妙。
曾廣鈞被王闿運目為神童,是晚清西昆一派之健將,由云龍《定廠詩話》說:“曾環天詩,如散花天女,霧鬢風鬟”,此詩似乎可以為證。
上一篇:曉發萬安口號·龔鼎孳
下一篇:孝陵·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