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絕句五首(其四)·王士禛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上面這首詩是清代詩人王士禛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宗梅岑《讀阮亭先生真州絕句漫作》云:“板橋山色晚秋初,楚澤真州畫不如。我愛新城詩句好,半江紅樹賣鱸魚。”的確,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士禛真州詩,詩中有畫,而且遠勝于畫,它有一種韻味是任何丹青妙手畫不出來的。
就以上面這首小詩來說,四句詩都是描寫真州一帶長江邊上的漁村晚景:柳陌、菱塘、漁家茅屋、夕陽下賣魚的人……這些我們常見到的風景,而一到了王士禛筆下,立即變得富有神韻了。
“江干多是釣人居”,仿佛使我們看到江岸上那幢幢茅舍,裊裊炊煙和靜泊岸邊的小小漁舟。詩人稱漁家為“釣人”,很有意思。筆者曾多次舟行長江,遙見岸邊高張漁網,臨江垂釣的情景,猶如看到了國畫中充滿閑適雅趣的垂釣圖,油然而生欣羨向往之情,王士禛此時也是這種心情吧?
“柳陌菱塘一帶疏”,詩人描繪漁村美麗的環境,也不只是畫出柳陌菱塘等實景而已,而是使你像在欣賞一幅畫,畫上一幢幢漁家茅舍與一排排柳陌、一方方菱塘,都安排得疏落有致,顯現出一種寧靜、優美的境界,透出一種平淡悠閑的風致。這樣的美景已經夠令人神往了,其實,這不過是走馬觀花式的遠遠一瞥,如果你再走進江岸村邊去看看,就會發現還有更動人的一幕呢!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漁村最令人陶醉的時刻,是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江上風平浪靜,落日的余暉染紅江畔的柳樹,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釣人”打魚歸來,在“紅樹”下叫賣鱸魚,夕陽也給漁人披上一身霞光。“半江紅樹”,是極美的想像,極有詩情畫意的境界,生活其中該多好!何況這里不僅風景美,還有活蹦活跳的鱸魚可供下酒呢!這是極有神韻的一筆,真州江邊小小漁村,魚蝦自然豐富,但未必常有鱸魚。而詩人獨獨拈出鱸魚,顯然不是“有聞必錄”式地寫一般賣魚情景了。晉代張翰,江蘇吳縣人,在洛陽做官,因秋風起,思念故鄉菰菜、莼羹、鱸魚膾,遂棄官回吳。白居易有“秋風一箸鱸魚膾,張翰搖頭喚不回”的名句,王士禛寫“賣鱸魚”,未必就沒有一點“味外之味”吧?
王士禛一生模山范水,寫下大量山水詩,他喜愛借助自然來感悟內心,以山水景物觀照人生。他有詩表白說:“靜坐巖戶間,紛紜觀物情。觀物即觀我,忘機自沉冥。”王士禛所處的時代是明清鼎革之后趨向穩定的過渡時期,漢族士大夫處于一種精神上的矛盾與失落感之中;更由于明代后期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一度出現新的思想和新的追求,到明末清初遭到了明顯的挫折,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壓抑和窒息。處于這一特定時代的詩人王士禛,在創作上自然趨向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人們說他善于捕捉微妙的自然現象,擅長發現美的瞬間,表現自己的心靈感受,實際上他始終在追求著社會生活中已失去而在大自然中尚存的美好的生活理想。他承接司空圖、嚴羽一派詩論,提倡神韻妙語,在靜觀山水中,與景物發生一種物我對應,借景言心,機鋒不露,達到”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就以上面這首真州絕句來說,他描繪漁村柳陌菱塘、江邊日斜風定以及紅樹下賣鱸魚的情景,整個畫面呈現一派和諧、安寧和滿足。詩人在眼前景物中發現了自己長久向往的生活,也為之感動和陶醉。“觀物即觀我”,他在審美過程中,把發現自然與尋找自我完全統一起來了。而這首詩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既是客觀景物的再現,也是詩人理想的再現,意在言外,情韻淡遠,是最富有神韻的杰作。
上一篇:王士禛《真州絕句五首(其五)》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王士禛《真州絕句五首(其三)》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