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大沽望炮臺二首(選一)·夏曾佑
大旗明落日,雄鎮拱神京。
朔氣三軍重,平原萬馬輕。
犀軍環鐵艦,元老臥長城。
吹角樓船過,寒潮入夜平。
原詩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寫大沽炮臺險要的地形與雄偉的氣勢。大沽口于咸豐八年(1858)修筑兩岸炮臺,咸豐十年(1866)七月,英法聯軍入侵,首先進攻大沽、塘沽等要地。僧格林沁率部抵抗,大敗,聯軍遂陷天津、北京。作者行經大沽憶及這段歷史,有感而作此詩。全詩筆法蒼勁,境界宏闊。
首聯“大旗明落日,雄鎮拱神京”,先從軍事要塞形勢著筆。大旗句用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意,寫落日輝映大旗,使之格外鮮明,并借大旗點明軍事要地,寫出軍容,以引起下文。雄鎮,指大沽鎮。因它與塘沽、新河、北塘等鎮為津、京海陸門戶,故為重鎮。通過“拱神京”寫出它地理位置與戰略上的重要性。
“朔氣三軍重,平原萬馬輕”一聯,從陸上寫軍威與地勢。雖然北方寒氣襲人,然大沽炮臺守軍陣嚴隊肅。大沽鎮一片平原,駿馬飛快馳騁。這里的“輕”“重”二字,對仗工整,分別寫出軍威的嚴整和駿馬奔馳的輕快。
頸聯分寫海上守軍與鎮守之臣,以示陣堅塞固。上聯“犀軍環鐵艦”,以穿犀甲的軍士指代裝備精良的軍隊,他們環守著軍艦,時刻準備出海作戰。下聯以長城比喻國家安全的可靠保衛者,指出有大臣元老在這里任保衛國土重職。因長城綿亙萬里,環守北方邊境,有如蒼龍偃臥,故用“臥長城”描寫元老大臣的守土,用字允當,很見精神。
末聯“吹角樓船過,寒潮入夜平”,以描寫晚景作結,并在寫景中再現大沽雄姿。當薄暮來臨,軍中報時的畫角吹起,鳴聲越過高大的艦船,傳到很遠的海中。入夜時,洶涌的潮水逐漸平息,大沽進入安靜的夜晚。這兩句余音不盡,令人想像守軍戰斗的一天已經結束,通過晚景的描寫,顯示出雄鎮的嚴整、安定。
這首七律氣象闊大,風格蒼涼,頗具特色。詩中寫軍隊與炮臺之用語“大旗”、“雄鎮”、“三軍”、“萬馬”、“鐵艦”、“樓船”等,皆從大處落眼,故氣象非凡,境界宏大,讀后眼前自然泛現出大沽雄姿。此外,大旗落日、朔氣襲人、樓船吹角、寒潮洶涌等寫大沽風貌,表現出蒼涼的風格,讀之令人領略北方重鎮、海口要塞的獨特風光。全詩神完氣足,筆力遒勁,結句委宛,富于韻味,頗具唐人風味。
上一篇:龐樹柏《舟行西郭即景》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潘德輿《鎮江至江寧山行雜述十二首(其九)》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