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
原典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
譯釋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因此相爭;不以難得的財物為珍寶,使老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竊之事;不炫耀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凈化百姓的心靈,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爭名奪利之心,增強其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奸巧之心,沒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那么天下也就沒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在老子看來,只有凈化人的心靈,減少心中的欲望,讓心寧靜淡泊,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圣人之治。無為而治,并不是放任自流,不作為,而不是不胡為,不妄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客觀規律,有所為有所不為。
解讀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自從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后,人氣便一路飆升。其實,易教授不僅在講歷史方面深有研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那就是“無為而治”。“那時候,很多學校請我去介紹教育孩子的經驗,我說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我這么說并不是想故弄玄虛,我所講的‘不教育’,其實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無為而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營造一個民主的環境,比如說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著來;二是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有了這兩樣,便可以省去許多操勞,真正享受無為而治的快樂了。”
易教授所說的“無為而治”,并不是不去教育孩子,管孩子,而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指導”,而不是“指示”,為他們指明一個方向,讓他們自由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在老子看來,道總是無為的,但是只要遵循規律來治理國家,那么自然就會成就所有事。所以,這句話中體現的正是老子著名的“無為而治”的觀點。在老子看來,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的自然規律,所以若是想讓他們充分發揮其本性,最好的辦法并不是用人為的方式去治理,而是應該順應事物的天性,任其自然發展,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是一種能力,“無為”則是一種智慧。在我國古代的賢君賢臣之中,曹參就是一位“無為而治”的高手。
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當年漢高祖劉邦在沛縣騎兵反秦的時候,他便追隨左右,不但身經百戰,而且屢建戰功,深得劉邦賞識。后來劉邦封帝之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當時功勞最高的蕭何被封為宰相,而曹參功居第二,所以便被劉邦委任為長子齊王的相國。
等到蕭何過世之后,由于曹參是開國元老,于是便被委以相國的重任。曹參新官上任,下面有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他,看看他會怎么燒起這“三把火”,可是讓眾人大失所望的是,曹參根本就沒有“點火”的打算。就職之后,曹參不但沒有整改朝政,反而對朝廷中的事不聞不問,一天到晚都在丞相府里面與人喝酒聊天。這時有些性急的官員急于向新丞相獻計獻策,于是登門造訪。可曹參早已洞悉這些客人的來意,不等他們開口談朝廷大事,便把這些人拖到酒桌上來,顧左右而言他。每逢客人想要開口言政,曹參就馬上岔開話題,或者勸客人飲酒。這樣,聰明的客人漸漸洞悉了丞相的心思,知道丞相根本不想讓他們提出建議,也不想對現有的政策進行改革,于是便依舊按章行事,不再節外生枝。
漢惠帝見了曹參的舉動,十分不解,于是便把曹參找來,當面問他:“曹丞相如此舉動,究竟是何用意,還望直言。”聽了惠帝的質問,曹參從容地回答道:“臣斗膽問問一句,您和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答道:“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論呢?”于是曹參又問道:“那么,依陛下看來,臣的德才與蕭相國相比,又如何呢?”惠帝聽后笑著說道:“依我看啊,你好像還是趕不上蕭相國啊!”聽罷此言,曹參趕緊接過惠帝的話說道:“陛下的話說得十分正確啊!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而我的才德又比不上蕭相國,他們制定的法令規章又都十分完備而且成效卓越,那么我們現在只要遵從他們的遺愿,謹慎從事,恪守職責不就好了嗎?何必非要對已經完美的法令規章亂加改動,這不是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后龍顏大悅,他笑著說道:“曹丞相不必多言,你的心意我已經完全了解了啊!”
曹參在朝擔任宰相三年,恪守道家清靜無為的原則,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雖然在眾人看來,他在政治上過于保守,無所建樹,可正是在他這種“無為而治”思想下,才讓西漢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讓人民都過上了富足安穩的生活。曹參在擔任相國的9年中,一直深得民心,受到了一致的好評。
所以說,真正好的管理者,用的不是“身”,而是“心”。那些凡事放不開,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的人,往往只能當個小角色,而那些整天看起來逍遙自在,無所事事的人,反而能夠將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取得輝煌的成就,其實,這就是順應天性,實行無為而治,激發出了人類最大的潛能的結果。
萬科老總王石,可以說是典型的“無為而治”的企業領導。1999年,王石辭去萬科總經理的職務,自此,他開始以董事長之職管理公司那些“不確定”的事情,而確定的事情就交給公司的總經理主要負責,這些確定的事情事實上就是董事會已經做出決議的事情。從這時起,王石基本上已將權力交給管理層,實現了所謂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真正聰明的治事之道。因為“為”是一種外在的強迫,是一時的成效,而“無為”則是一種能夠激發天性的智慧,是永恒的成功。
道德經鑒賞哲思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包含著一種樸素的智慧。“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懂得哪些需要改變,哪些不需要改變,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萬全之策。
上一篇:《道德經·摯友少而貴,交友要謹慎》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最高的駕馭術不是威儀赫赫,而是謙下》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