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學術編年》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劉汝霖著。編年體學術史。共7卷。時間上起漢高祖元年(前206),下迄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共522年。紀年以帝王年號為主,同時附以甲子及公元。所載學術史包括政府、社會、個人三個方面。以年系事,每條史料均標明出處,說明史料的來源。需要和經過考證的,標明考證。附錄的各種圖表亦予標明。書前有作者自序、凡例、方法。各卷后并作有總論或總評,扼要論述這一階段的學術興衰。書后附有《分類索引》和《人名索引》,便于查找。對于研究兩漢、三國、西晉時期的學術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編纂體例上,也有一定的創見。如要查找漢晉時期國家方面提倡學術的史料,即可從書后《分類索引》中查出,有關獎勵學術及技術一項有漢齊國用黃老術、漢文帝用道家言、漢淮南王倡道術、漢河間王倡道術、漢梁孝王用辭賦之士,漢武帝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等28事;有關搜集及整理古籍一項有漢文帝使晁錯受《尚書》、漢除挾書律等27事;有關討論學術一項有漢轅固與黃生議湯武革命、漢董仲舒江公議公羊谷梁之學、漢議罷鹽鐵榷酤等15事。要查找這一時期個人著述方面的資料,也可從《分類索引》中查出有劉安、京房、劉向、揚雄等人的著述表65幅,陸賈上《新語》、賈誼作《新書》等單種書籍82種,董仲舒《論五行》、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等單篇文章38篇。這些事項均可于編年正文中檢索出完備的原始資料。該書考證也較具功力。如關于桓譚的生平,已不可知。作者據《太平御覽》引桓譚《新論》“余年十七,為奉東郎”一句,及《北堂書鈔》引桓譚《仙賦》“余少時為奉東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東,部先置華陰集靈宮,武帝所造門曰望仙,殿曰存仙。書壁為之賦,以頌二仙之行”的記載,參證以《后漢書》本傳,考證出桓譚生于公元前23年,漢成帝陽朔二年等,考證較為精當。該書草創于1929年,1932年成書。同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35年再版,1987年中華書局據商務印書館再版本影印出版,全3冊。作者另撰有《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一書,與該書首尾銜接,可并參考。
上一篇:《漢宮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漢語史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