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其無入而非學也。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明·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書》 卷六,治學禁忌類名言句子
君子對于學習, 務必追求的是在于完善自己罷了。 因此對于來自外界的毀謗或稱贊, 榮譽或侮辱, 不但不有所動心, 受到干擾影響, 而且還借此作為探討人生、 磨礪自己的境地。 所以說君子不身臨其境就無所收獲, 正是因為他不親身投入、 體驗, 就不能學到真切的知識的緣故。 如果像那樣聽到贊譽就高興, 聽到毀謗就悲傷, 那么將會因外來的毀譽而搞得內心惶惶不安, 每天都感到有沒做到的地方, 將怎么去成為君子呢?
上一篇:《致知力行,惟在于實.一有不實,則不能造其極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為學大病在好名.》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