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養民之政,孟子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①。”韓子云:“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②。”教民之道,孟子云:“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③。’”《洪范》曰④:“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予每三復斯言⑤,汗輒浹背;三嘆斯語,淚便交頤⑥。嗟夫!今之民非古之民乎?今之道非古之道乎?抑世變若江河,世道終不可反乎?抑古人絕德后人終不可及乎?吾耳目口鼻視古人有何缺欠?爵祿事勢視古人有何靳嗇⑦?俾六合景象若斯,辱此七尺之軀,?面萬民之上矣⑧。
【譯文】對于養民之政,孟子主張:“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有絲棉的衣服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韓愈主張:“那些鰥夫、寡婦、孤老、孤兒和殘廢有病的人都有人撫養。”對于教民之道,孟子說:“讓契這樣的賢人任司徒,教給人民行為的準則和人倫道理,使父子相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說:‘督促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各得其所,然后加以提攜和教誨。’”《洪范》說:“不偏不邪,遵從王的法則;不要有所偏愛,遵循王規定的道理;不要作惡,遵循王指出的道路;沒有偏私不結私黨,王的道路才能平坦;不要偏袒,沒有偏心,王的道路才能平易;不要反復無常不要偏斜不正,王的道路就會又正又直。天子聚合諸侯臣民要有法則,諸侯臣民歸附天子也要有法則。”我每當誦習此言,便汗流浹背;每感嘆此語,便淚流滿面。唉!現在的民眾難道和古代的民眾不一樣嗎?現在的道理難道和古代不一樣嗎?還是世道的變化如長江大河一樣,讓人向往的世道終究不能再現呢?還是古人那高尚的道德后人終究達不到呢?我們的耳目口鼻比古人缺少了什么?爵祿事勢比古人又吝惜嗇刻多少?讓天下成了這個樣子,白白長了這七尺的身軀,處于萬民之上真是面有愧色啊!
注釋
【注釋】①“老者衣帛食肉”二句: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②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語出韓愈《原道》。 ③“孟子云:‘使契為司徒……’”一段:語出《孟子·滕文公上》。朱熹注:“契,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放勛,本史臣贊堯之辭,孟子因以為堯號也。德猶惠也。堯言勞者勞之,來者來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輔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蓋命契之辭也。” ④《洪范》:《尚書》篇名。 ⑤三復斯言:三,多次,再三。復,頌。斯,此。 ⑥頤:腮,下頷。 ⑦靳嗇:吝惜嗇刻。 ⑧?(miǎn)面:面有愧色。
上一篇: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費征伐者十一國,余皆服從,安得而廢之?武伐紂,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秦亦不廢六國,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后已。武王之興滅繼絕,孔子之繼絕舉廢,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之耳。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復其國也。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
下一篇: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后知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而后見事功之濟否。可奈庸人俗識,讒夫利口,君子才一施設輒生議論,或附會以誣其心,或造言以甚其過,是以志趣不堅、人言是恤者輒灰心喪氣,竟不卒功。識見不真、人言是聽者輒罷君子之所為,不使終事。嗚呼!大可憤心矣。古之大建立者,或利于千萬世而不利于一時,或利于千萬人而不利于一人,或利于千萬事而不利于一事。其有所費也似貪,其有所勞也似虐,其不避嫌也易以招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