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漢以來儒者一件大病痛,只是是古非今。今人見識、作為不如古人,此其大都。至于風會所宜,勢極所變,禮義所起,自有今人精于古人處。二帝者,夏之古也。夏者,殷之古也。殷者,周之古也。其實制度文為三代不相祖述,而達者皆以為是。宋儒泥古,更不考古昔真偽,今世是非。只如祭祀一節,古人席地,不便于飲食,故尚簠簋籩豆①,其器皆高。今祭古人用之,從其時也。子孫祭祖考只宜用祖考常用所宜,而簠簋籩豆是設,可乎?古者墓而不墳,不可識也,故不墓祭。后世父母體魄所藏,巍然邱垅。今欲舍人子所睹記者而敬數寸之木,可乎②?則墓祭似不可已也。諸如此類甚多,皆古人所笑者也。使古人生于今,舉動必不如此。
【譯文】漢代以來的儒者有一個大毛病,就是認為一切都是古代的好,今天的什么都不如古代。現在人的見識、作為不如古代,這只是從大體上說的。至于風云際會時適宜的行動,形勢發展到極點就會變化,禮義的興起,今人自有比古人精通的地方。堯、舜二帝的時代,對夏朝來說就是古代;夏朝,對殷朝來說就是古代;殷朝,又是周朝的古代。這些朝代實行的制度、法律條文,夏、商、周三代也不是完全效法前代,而通達的人認為他們的做法都是正確的。宋儒認為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不知變通,更不考察那些東西是真是偽,也不考察現在的做法是對是錯。比如祭祀這件事,古人是席地而坐,飲食很不方便,所以崇尚簠、簋、籩、豆這些器皿,這些器皿都是有高座的。現在祭祀古人仍用這種器皿,是順從古代的習俗。子孫祭祀祖先只應當用那些祖先活著時常用的器皿就行了,而使用古代的簠、簋、籩、豆,行嗎?在古代,死者只有埋葬的墓地而沒有墳頭,不能識別哪個是要祭祀的對象,所以不舉行墓祭。后世在埋葬父母的地方堆成一個高大的墳頭,現在如果不讓子孫到能夠看到和能夠識別的墳頭上去祭祀,而去祭祀那數寸長的木牌位,這樣做行得通嗎?所以到墳墓前去祭祀的做法是不會停止的。諸如此類的事例很多,都是使古人感到可笑的事,假使古人生活在今天,他們的做法也會和古代不同。
注釋
【注釋】①簠(fǔ)簋(guǐ)籩(biān)豆:簠,古代祭祀宴享時盛稻粱的器皿。簋,祭祀宴享時盛黍稷的器皿。籩,祭祀宴享時盛果脯等的竹編食器。豆,古代食器,初以木制,形似高足盤。 ②數寸之木:指木主,即供祭祀用的先人牌位。
上一篇:遺葛牛羊,亳眾往耕,似無此事。圣人雖委曲教人,未嘗不以誠心直道交鄰國。桀在則葛非湯之屬國也,奚問其不祀?即知其無犧牲矣,亳之牛羊豈可以常遺葛伯耶?葛豈真無牛羊耶?有亳之眾自耕不暇,而又使為葛耕,無乃后世市恩好名沾沾煦煦者之所為乎?不然葛雖小,亦先王之建國也,寧至無牛羊粢盛哉?即可以供而不祭,當勸諭之矣,或告之天子以明正其罪矣,何至遺牛羊往為之耕哉?可以不告天子而滅其國,顧可以不教之自供祭事而代之勞
下一篇: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萬歷間,杭州軍以減月糧又給以不通行之錢,欲殺巡撫不果。既而軍驕,散銀萬余乃定。后嚴火夫夜巡之禁,寬免士夫而繩督市民,既而民變,殺數十人乃定。鄖陽巡撫以風水之故,欲毀參將公署為學宮,激軍士變,致毆兵備副使幾死,巡撫被其把持,奏疏上,必露章明示之乃得行。陜西兵以冬操太早,行法太嚴,再三請寬不從,謀殺撫按總兵,不成。論者曰:兵驕卒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