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孔文子不恥下問①,今也恥上問。顏子以能問不能,今也以不能不問能。若怕人笑,比德山棒、臨濟喝②,法壇對眾,如何承受?這般護短,到底成個人笑之人。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兒曹戒之。
【譯文】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于護短。聽到一句善言,自己不知道也不肯問;對有疑惑的道理,不肯向別人請教,恐怕別人恥笑自己無知。孔文子不恥下問,現在的人恥于上問。顏淵本來比別人知道的多,還要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現在的人自己不如別人,還不愿向別人請教。如果是怕人恥笑,等到挨了德山棒打、臨濟怒喝,在法壇上對眾回答問題,將會如何承受呢?這樣護短,終究會成為一個讓人恥笑的人。以一笑為恥,終身被人恥笑難道不可恥嗎?兒輩應以此為戒。
注釋
【注釋】①孔文子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原本誤“孔又子”,據文意改。 ②德山棒、臨濟喝:中國佛教禪宗某些派別,接待參禪初學者,對于所問往往不作正面答復,或以棒打,或大喝一聲,用以暗示或啟悟對方。相傳,棒的施用始于唐代德山宣鑒,喝的施用始于臨濟義玄。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宣鑒傳》和《古尊宿錄》卷五。
上一篇: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于藥鋪買得干蓮肉,食之稱美。后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余嘆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臥蓮舟,挽碧筒就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干蓮肉者也。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
下一篇: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人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后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王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恒情多暗于遠識,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冉古皆然,故君子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