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胸中有一個見識,則不惑于紛雜之說;有一段道理,則不撓于鄙俗之見。《詩》云:“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爭。”①平生讀圣賢書,某事與之合,某事與之背,即知所適從,知所去取,否則口《詩》、《書》而心眾人也,身儒衣冠而行鄙夫也,此士之稂莠也。
【譯文】胸中有一定的見識,就不會被紛雜的議論所迷惑;心中有一定的道理,就不會被鄙俗的見解所擾亂。《詩經·小雅·小旻》篇說:“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爭。”意思是批評那些不效法古代的圣賢,不走光明的大道,只在那淺近的言語間爭論不休的人。平生讀圣賢書,要分辨某件事與圣賢的道理相合,某件事與圣賢的道理相背,就可以知道何適何從,何去何取。否則口中誦的是《詩》、《書》,內心想的卻和普通人一樣;穿戴的是儒者的衣冠,而行為卻和鄙陋淺薄的人一樣。這就如同危害禾苗的稂莠一樣,也是讀書人中間的雜草啊!
注釋
【注釋】①“《詩》云:匪先民是程”三句:《詩經·小雅·小旻》:“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朱熹注:“先民,古之圣賢也。程,法。猶,道。經,常。潰,遂也。言哀哉今之為謀,不以先民為法,不以大道為常,其所聽而爭者,皆淺末之言。以是相持,如將筑室而與行道之人謀之,人人得為異論,其能有成也哉!”
上一篇:做人要做個萬全,至于名利地步休要十分占盡,常要分與大家,就帶些缺綻不妨。何者?天下無人己俱遂之事,我得人必失,我利人必害,我榮人必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是以君子貪德而讓名,辭完而處缺。使人我一般,不峣峣露頭角、立標臬,而胸中自有無限之樂。孔子謙己,嘗自附于尋常人,此中極有意趣。
下一篇:名分者,天下之所共守者也。名分不立,則朝廷之紀綱不尊而法令不行。圣人以名分行道,曲士恃道以壓名分,不知孔子之道視魯侯奚啻天壤,而《鄉黨》一篇何等盡君臣之禮。乃知尊名分與諂時勢不同,名分所在,一毫不敢傲惰;時勢所在,一毫不敢阿諛。固哉!世之腐儒以尊名分為諂時勢也;卑哉!世之鄙夫以諂時勢為尊名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