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
【注釋】
選自宋·王禹偁《待漏院記》。
兆民:萬民百姓。兆,百萬。
泰之:使他們(百姓)安泰。泰,平定、安定。
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來:同“徠”,使動用法,使……來歸順、服從,即以安撫的方法招致而來。
兵革:指戰事。兵,兵器。革,盔甲。
弭:平息,消除。
田疇:田地。
辟:開辟,墾殖。
進:舉薦。
佞臣:善于巧言諂媚的奸臣。
立朝:在朝為官。
斥:斥退。
六氣:指陰、陽(晴)、風、雨、晦(昏暗)、明這六種自然現象。
災眚:災禍。
薦至:重復、頻繁發生。薦,屢次,接連。
避位以禳之:辭去職位以祈求上天消除災禍。禳,古代以祭禱消除災禍的一種迷信活動。
五刑:五種刑罰。
措:舉措。
厘:治理,改正,訂正。
【賞析】
王禹偁這篇《待漏院記》寫于宋太宗淳化初年(公元990—991年)大理寺判官任上。北宋初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劇發展。晚唐五代滋生的社會弊病不僅留存了下來,還有日益惡化之勢,于是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試圖醞釀“變法”,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王禹偁時年34歲,是一個懷抱改革理想的官員。由于待漏院是百官上早朝時等候召見的場所,所以文中自然而然地談起了為官之道。而百官之中又以宰相為首要,所以又表達了為相者應該勤政安民,公正無私,使天下太平,人民康阜的思想:
“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
意思說:百姓尚未安定,想著怎樣使他們生活安康;四方少數民族尚未歸順,想著怎樣使他們歸服;戰爭尚未停息,想著怎樣消除戰亂;田地尚有許多荒蕪的,想著怎樣將它們開墾出來;賢人尚未得到任用,我應該將他們推薦上來;奸邪尚在朝中,我應該將他們貶斥出去;風雨不調,災害不斷,我愿意辭掉相位,禱告上天,消除災害;法律尚不完善,欺詐經常發生,我將修養德行,加強治理。
文章描寫東方未明之時,宰相去到待漏院的情景。作者連用了“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玉漏猶滴”三個詞組,來烘托宰相“務于勤”的氣氛。然而應該“勤”些什么,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想法。作者以自己豐富的聯想,著重刻畫了三類宰相。本句所表現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勵精圖治的賢相,這樣的賢相在待漏院里,所思所想,應該是憂國憂民的種種思慮:即怎樣使百姓生活安康,怎樣使四方少數民族歸服,怎樣消除戰亂,怎樣將荒蕪的田地開墾出來,怎樣將賢能的人推薦上來,將奸邪小人貶出朝綱,天災不斷,那么應當辭掉相位,禱告上蒼,法律不完善,欺詐行為經常發生,那么應當修養德行,加強治理。
為了表達好宰相的上述思慮,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精心選擇了“思”、“何以”、“我將”、“愿”、“請”等詞,來刻畫賢相一心為國為民、勤于政務的內心思維活動,細膩、真切而又傳神。
所以,當君主采納了賢相提出的治國良策,國家政治因此而清平,人民生活因此而富裕。那么,宰相總領百官,享受很高的俸祿,便不是僥幸受寵,而是十分應該的了。應該說,在這類理想官員的身上,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和理想。
上一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