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寰尚有遺民在,大節難隨九鼎淪。》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人寰尚有遺民在,大節難隨九鼎淪。
【出處】清·顧炎武《陳生芳績兩尊人先后即世,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詞旨哀惻,依韻奉和》
【譯注】人間還有前朝遺民活著,我的民族氣節不會因國家淪亡而喪失。人寰(huán):人間。遺民:前朝留下來的人民或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大節:民族氣節,指自己不仕清廷。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后來奉為傳國之寶,因以“九鼎”指國家。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盡管國土淪陷或國家滅亡,但人們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之心絕不會隨之淪喪。[例]正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愛國詩人顧亭林慷慨高吟的:“人寰尚有遺民在,大節難隨九鼎淪。”戰事雖遠離上海,斗志卻并未消沉,特別是負隅“孤島”的新聞和戲劇這兩座精神堡壘,腕底風雷,劇場粉墨,都成了抗敵救亡的羽書號角,長戈利矛。(柯靈《戰火中的藝術》)
上一篇:《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