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黨錮諸君只是褊淺無度量,身當濁世,自處清流,譬之涇渭,不言自別。正當遵海濱而處,以待天下之清也。卻乃名檢自負①,氣節相高,志滿意得,卑視一世而踐踏之,譏謗權勢而狗彘之,使人畏忌。奉承愈熾愈驕,積津要之怒②,潰權勢之毒,一朝而成載胥之兇③,其死不足惜也。《詩》稱“明哲保身④”,孔稱“默足有容”、“免于刑戮”⑤,豈貴貨清市直,甘鼎鑊如飴哉?申、陳二子得之郭林宗幾矣⑥,“顧”、“廚”、“俊”、“及”吾道中之罪人也⑦,僅愈于卑污耳。若張儉則又李膺、范滂之罪人⑧,可誅也夫。
【譯文】因議論朝政而被誣為朋黨遭受禁錮的這些君子,只是一些識見偏淺、度量狹小的人。出生在濁世,自己獨守清白,就如同涇水濁、渭水清一樣,不用說話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這些君子應當隱居海濱,等待天下清明。而他們卻自負有名聲有操守,互相推崇氣節高尚,志滿意得,鄙視世上的一切惡人惡行,想把這些都踩在腳下,譏謗權勢,認為這些人狗彘不如。他們的做法使人懼怕而又有所顧慮。人們對他們大加奉承,而他們的氣勢也就越來越壯,激起了當權者早就積蓄在心中的怒氣,發泄出來,黨錮的君子一下子就被殺戮或流放,他們的死,真不足讓人可惜啊!《詩經》說“明哲保身”,意思是說既要洞察又要有智慧,以保護自己。孔子說“默足有容”、“免于刑戮”,意思是用沉默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免于遭受刑罰和殺戮。怎能為了換取清白正直的名聲,而遭受鼎鑊煎烹的酷刑而甘之如飴呢?能像申、陳二地的學子得到郭林宗這樣高尚之士教誨的人太少了,“八顧”、“八廚”、“八俊”、“八及”,這些東漢時期的天下名士,都是儒家的罪人,僅比卑污的人高出一點兒而已。張儉又是危害李膺和范滂的罪人,真該殺啊!
注釋
【注釋】①名檢:有名聲有操守。 ②津要:此指居于要位的人。 ③成載胥之兇:指遭受胥吏的殺戮。胥,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④《詩》稱“明哲保身”:《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哲,智也。 ⑤孔稱“默足有容”、“免于刑戮”:孔,指孔子。默足有容,語見《中庸》第二十七章。其文為:“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默,沉默。容,自容其身免于禍患。免于刑戮,《論語·公冶長》:“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南容,孔子弟子。 ⑥申、陳二子得之郭林宗幾矣:申,古國名,此指申地,即今陜西、山西一帶。陳,古國名,此指陳地,亦指今山西一帶。二子,指申、陳二地的學子。郭林宗,名泰,字林宗,東漢太原介休人。東漢末為太學生首領,博通典籍,善談論,與河南尹李膺友善。不就官府供召,回歸故里,閉門教授生徒,名震京師。雖善品題海內人士,但不為危言核論,故黨錮時獨免于難。幾,細微。以上可參見《后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 ⑦“顧”、“廚”、“俊”、“及”吾道中之罪人也:即指“八顧”、“八廚”、“八俊”、“八及”,東漢黨錮時對名士的稱號。事見《后漢書·黨錮列傳》。其文為:“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宇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勛、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張儉、岑[[!FEDB]]、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⑧張儉則又李膺、范滂之罪人:張儉,東漢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字元節。初為山陽東部督郵,因劾宦官侯覽及其家人的罪惡,為太學生所景仰。后黨錮禍起,他只得逃亡。據《后漢書·黨錮列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呂坤批評他,也是指他貽禍他人這一點。李膺,東漢潁川襄城(今屬河南)人,字元禮。桓帝時為司隸校尉,與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太學生稱為“天下模楷李元禮”。延熹九年,被誣為誹謗朝廷,逮入獄,釋放后禁錮終身。靈帝立,又起用為長樂少府,后又被廢。據《后漢書·黨錮列傳》載:“后張儉事起,收捕鉤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錮。”范滂,東漢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東南)人,字孟博。初為清詔使,遷光祿勛主事。后為汝南太守宗資屬吏,抑制豪強,反對宦官,延熹九年(166),與李膺等一齊被捕入獄,次年釋放還鄉。后張儉鄉人朱并上書告發,再度被逮,死獄中。時年三十三。李膺、范滂都因張儉案而死,所以呂坤認為張儉為李膺、范滂之罪人。
上一篇: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在?此千古未反一大案也。或曰:子無廢母之義。噫!是言也,閭閻市井兒女之識也。以禮言,三綱之重,等于天地,天下共之。子之身,祖廟承繼之身,非人子所得而有也。母之罪,宗廟君父之罪,非人子所得而庇也。文姜、武后,莊公、中宗安得而私之以情?言弒吾身者與我同邱陵,易吾姓者與我同血食,祖父之心悅乎?怒乎?對子而言,則母尊;對
下一篇:凡見識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氣質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為下。道理見識可建天地,可質鬼神,可推四海,可達萬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簡,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相與授受者是也。氣質見識,仁者謂之仁,智者謂之智。剛氣多者為賢智、為高明,柔氣多者為沉潛、為謙忍。夷、惠、伊尹、老、莊、申、韓各發明其質之所近是已。世俗見識狃于傳習之舊,不辯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為依據,教之則藐不相入,攻之則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