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生,具有一切樂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開來,我何必在這個狹窄的、閉塞的框子里奮斗和勞作呢?……彼爾說,為了要活得幸福,……我們應當相信幸福的可能,他說得對,我現在一定要那樣相信了。讓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們既然有生命,我們就應當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
人活著,不是為了要求別人為自己工作,而是為了要服務他人。勞動的人,才是賜予食物的人!
《我的信仰是什么》
人生不是游戲。人沒有權利憑自己的意志舍棄生命。用時間的長度來衡量人生,是傻瓜的作為。
《給妻子蘇菲亞的最后一封信》
當你感到苦惱,當你害怕他人,當你的生活發生混亂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讓我不去再想那些與我相關的事,我要愛所有與我相逢的人,別的都不想,隨它去吧。只要嘗試一下這樣生活,你會看到,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有條有理,你將無所畏懼,也無所欲求。
《生活之路》
高興起來吧!人生的事業、人生的使命,都是喜悅;迎向天空、迎向太陽、迎向星夜、迎向草原、迎向樹木、迎向動物、迎向人們,都是可喜的。為了讓這份喜悅不致遭到破壞,你要時時監視著它,這份喜悅要是破滅了,那就是你在什么地方犯了錯誤的緣故。找到這個錯誤,糾正它。
《日記》
人生命的基礎是他身上的上帝的靈魂。上帝的靈魂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同一的。因此,人們彼此之間不可能不是平等的。
《生活之路》
人們所稱呼的人生,就是他降生以后的生存,絕對不是他的人生。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這一瞬間,一直生存下來的這個觀念,就好像在夢中見到的錯覺一般。這也就是說,在還沒睡醒睜開眼睛之前,并不知道這只是一場夢;當睡醒睜開雙眼之時,才恍然大悟——??!這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同理,在理性意識還未覺醒之前,人生是毫無意義的。關于過去生活的觀念,只有在理性意識覺醒之時才形成。
《人生論》
如果生活在你看來不是一種巨大的、憑空得到的喜悅,這只是因為你的理性犯了目的性錯誤。
《生活之路》
有錢人沒有一刻可以得到安寧,他們一邊為金錢擔心,一邊不斷地為增加斂財而勞心的工作。
有錢的人生活很無趣。因為有錢人只和少數與自己一樣的有錢人交朋友,所以生活極其無聊。
有錢人不會去親近貧窮的人,因為他們一旦接近貧窮的人,便會清楚地體會到自己的罪惡,并感到羞恥。
《人生之道》
從前人們相信,人從出生起就分為不同的種類,從骨子里就分為黑的和白的,就分為雅弗的和含的族群,一些人應當做主人,另一些人應當做奴隸。人們之所以承認這種把人分成主人和奴隸的做法,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劃分是上帝決定的。這是一種極為有害的野蠻的迷信,它至今仍以其它的形式被人所承認。
《生活之路》
通常人們會這么想——保守主義者大多是老人,進步主義者大部分是年輕人。其實,保守主義者,大部分是年輕人。年輕人首先立了一個想要活下去的愿望,但卻不思考要如何生活下去,而且連思考的余暇都沒有。他們只選擇平常他們所過的生活方式,來做他們生活的準則。
《惡魔》
只要看一下這些基督徒的生活,他們被分成兩類人,一類人一生都在令人眩暈的、疲于奔命的、而他們自己又不需要的勞動中度過,另一類人卻過著極度悠閑和百般享樂的日子,只要看到這些,你就會感到震驚,那些信奉基督教法規的人們,其不平等已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有人一面操縱以最為殘酷和顯而易見的不平等而駭人聽聞的生活,一面卻宣揚平等的謊話。
《生活之路》
人們早已完全習慣暴力,并認為需要有法院、警察或軍隊,才能保障人民安和的生活。
這不單單只是一個錯誤的想法而已。相對的,法院、警察和軍隊,也一直在妨害著人們和睦寧靜的生活,以及其他所有的事物。然而,人們卻寄予這些組織一些渺茫的希望,而不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為彼此建立和平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弄壞了自己的胃,總是抱怨伙食。那對生活不滿的人也是如此。
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對此產生不滿。如果我們覺得生活讓我們不滿,這只能說明我們有了對自己不滿的理由而已。
《生活之路》
有莊嚴的老年、丑惡的老年,也有悲慘的老年,還有既丑惡又莊嚴的老年。
《霍爾斯托麥爾》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最后的日記》
如果人們的生活并不快樂,其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沒有完成為使生活成為一連串快樂而必須要做的事。
《生活之路》
生存是得不到褒獎的,生命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而死亡只不過能夠改變生命的形式,中止在世生存的形態罷了。
《關于自殺》
從前有一個好心人,想盡可能多地為人們做善事,便開始琢磨怎樣做才能不使任何人受委屈,讓每一個人都受益。要想人人有份地施舍你的善心,那就不要想該給誰和誰更應該得到,否則你就無法讓所有人感到平等,那些得不到的就會說:“為什么給了他們,而不給我們?”
后來這個好心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建了一座客店,客店里置辦齊了所有能讓人們感到舒適和高興的設施。這個好心人在客店里造好了暖和的客房,上好的爐灶,木柴,燈火,倉房里裝滿了各種糧食,地窖里儲藏著蔬菜,還備有各種水果,飲料,床,被褥,里外的服裝,靴子,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準備好。好心人做完這一切之后就離開了,等著看結果怎么樣。
于是陸續有些善良的人來借住,吃點東西,喝點水,住上一夜,要不就呆上一兩天,或者個把星期,有時誰需要就拿些衣服、靴子,完了就收拾好,保持來之前的樣子,以便別的旅客接著再用,走的時候心里直感激那個不知名的好心人。
但有一次來了一伙大膽而粗魯的惡人。這一下,他們隨心所欲地搶光了店里所有的東西,并為了這些財物起了紛爭。開始是互相謾罵,接下來就是拳腳相見,直至互相爭搶,故意地毀壞財物,休憩場所。那在惟一真正的生活之路上迷失方向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對生活不滿,原因只是他們偏離了正路,又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
《生活之路》
她在她的人生當中,完成了最燦爛、最偉大的事業。也就是說,她毫無悔意、毫無恐懼地死去。
《幼年時代》
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一個圣人,他是為自己的靈魂而生的,而另一個是最黯弱而有罪的人,但只要他也是為靈魂而生,他們過的就是同一種生活,并且早晚都會相聚在一起。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但一個是為肉體而生,另一個是為靈魂而生,則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各奔東西,越離越遠。
《生活之路》
所有人希望并為之而操勞的只是一件事:這就是過好日子。因此,從遠古的時候起,世界各地的圣徒和賢哲們一直在思索并教導人們應當怎樣生活,才能使他們不過壞日子,而過好日子。所有這些圣徒和賢哲們身處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但教導給人們的卻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道理簡單明了。
它全部的內容就在于,所有人都應以同一的靈魂為生,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的,但在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以其肉體而相區別,因此,如果他們明白,他們是以所有人共有的同一靈魂為生,那么他們必須以相互的愛結合在一起。如果人們不明白這一點,心想他們只是以自己單獨的肉體為生,那就將彼此仇視,并一起陷入不幸。
因此這個道理全部的內容就在于,要做團結眾人的事,而不做離散眾人的事。這個道理很容易讓人信服,因為這個道理就在每個人的心里。
《生活之路》
勞動階級的人們,經常想要成為依靠別人的勞動來生活的富裕階級。他們說,這樣才能加入上流人類的生活。但是,應該說這是上流人類淪落成次等人類的現象才對吧?
《人生之道》
自己找幸福容易,給別人謀幸福難。
《一個地主的早晨》
富有的人們逃避維持人類生存的勞動。他們的生活帶有一點瘋狂,亦即所有不履行人類生存法則的人,都免不了會帶有一點瘋狂的氣息。這種人有著和過度飽食的家畜,如馬、狗、豬一樣的習性。他們會不知所以然地亂跳、糾纏在一起,還茫無目標地到處奔走。
《人生之道》
吉娣覺得整個世界都變了。她不放棄她所學到的一切,但明白她想照她的愿望生活,那只是自我欺騙。她仿佛猛醒過來,覺得要不裝假,不說假話,維持她理想的精神境界,那是多么困難哪。她感覺到她所生活的世界充滿悲傷、疾病和垂死的人,又是多么叫人難堪。她為了愛這個世界而作的努力,確實使她很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
人類靠三種辦法養活自己,一種是當強盜,一種是接受別人施舍,另一種是工作??抗ぷ髋c他人施舍來過活的人,很容易分辨,而靠當強盜來維持生計的人,卻無法馬上看出來,因為強盜有兩種。一種是靠暴力來強搶別人財物或是偷竊,亦即單純的強盜。誰都可以認清這種強盜,而他們本身也知道自己是強盜或竊賊;這種人會遭逮捕,也會被刑罰。另一種強盜,則是不認為自己是強盜,不會遭逮捕,更不會有刑罰,并用政府所允許的方法來榨取勞動的人們,強奪他們勞動的成果。
《人生之道》
人生真實的法則,是相當簡單明了且容易理解的。所以,人們不可以用不知道這個法則為借口,為自己丑惡的生活辯護。要是人們違背這個人生的真實法則生活,那么他就是舍棄了理性。而事實上,他真的是如此。
《人生之道》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憶》
關于悲觀主義哲學和關于普通自殺的推理是這樣的:有一種動物的自我,它對生命感興趣,但是自我的這種渴望決不能滿足。還有一種自我,一種理性的自我,它不渴望生命,只批判地思考生活中一切虛妄的快樂和動物自我的激情,完全擯棄它們。
倘若我屈服于第一種自我,我會看到,我的生命是無意義的,我正在駛向不幸悲慘的地方,并且越陷越深。倘若我把自己交給第二種自我——理性的自我——,我不再渴望生命。我認為,為了我個人的幸福而活著,是荒唐的和不可能的。只能為理性的意義而生活,但是它不值得花費精力,我也無所求。為我的本原服務——它是上帝嗎?為什么?如果上帝存在,他會發現,沒有我,人們照樣會服侍他。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只要人們沒有發現生命的游戲是愚蠢的,他就會期待它,人們一旦能夠認識它的愚蠢,便會自殺。這就是我將要做的。
《論生命》
我們應依別人的作為來尊敬他,而非依他的身份或財富。所做的事對人們越有益,越值得尊敬??墒牵覀冞@個世界卻剛好相反。人們尊敬只會吃喝玩樂的有錢人,卻不尊敬對所有人類有極大貢獻的農民與工人。
《人生之道》
突然間,她回憶起她和渥倫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車壓死的那個人,她醒悟到她該怎么辦了。她邁著迅速而輕盈的步子走下從水塔通往鐵軌的臺階,直到緊挨著開過來的火車的地方才停下來。她凝視著車廂的下面,凝視著螺旋推進器、鎖鏈和緩緩開來的第一節車的大鐵輪,試著衡量前輪和后輪的中心點,和那個中心點正對著她的時間。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語,望著投到布滿沙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車輛的陰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間,我要處罰他,擺脫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輛車廂的車輪中間。但是她因為從胳膊上取下小紅包而耽擱了,已經太晚了;中心點已經開過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輛車廂。一種仿佛她在準備入浴時體會到的心情襲上心頭,于是她劃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劃十字的姿態在她心中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輛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廂之間的中心點剛一和她對正,她便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身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嚇得毛骨悚然?!拔以谀睦铮课以谧鍪裁矗繛槭裁囱?!”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有個巨大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輾過去了。“上帝,饒恕我的一切吧!”她說,感到無法掙扎。……一個正在鐵軌邊干活的矮小農民,咕噥了句什么。那支蠟燭,她曾憑著它的燭光瀏覽過充滿了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的書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閃爍起來,為她照亮了以前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搖曳起來,開始昏暗下去,永遠熄滅了。
《安娜·卡列尼娜》
世上沒有不生病的強健體魄,也沒有用不完的財富,更沒有恒久不變的權力,這些全都是易脆的飄渺之物。人們把健康、富有、權力當做人生的目標,但是即使達到了這些目標,人們仍無法揮去不安、恐怖、悲哀的陰影。那是因為人們必然會見到盡自己一生所得到的全部,一點一點地從手中消逝,以及自己在不斷地老去,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人們要怎樣才能除去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它們的一生托付給永遠不死、永遠不會消失毀滅、活在人們心中的靈魂。
《人生之道》
當然,他總是對的,他是基督徒,他寬宏大量!呸!這個卑鄙無恥的家伙!這一點,除了我,誰也不了解,誰也不會了解,可我又不能說出來。人家會說:他是一個篤信宗教,品德高尚、聰明正直的人;可是他們沒有看到我看到的東西。他們不知道,八年來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氣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他們不知道,他時時刻刻都在侮辱我,自己還洋洋得意。難道我沒有盡力,盡我所有的力量,去找尋生活的意義嗎?難道我沒有盡力愛過他嗎?當我沒有辦法愛他時,難道我沒有盡力愛過兒子嗎?可是后來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一個活人,我沒有罪,上帝把我造成這樣一個人,我需要戀愛,我需要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
每個人的體內都住著兩種人,一個是盲目的、肉體的人,另一個是明眼的、有靈魂的人。前者,也就是盲目的人,如上了發條的時鐘一樣,按部就班地吃、喝、勞動、休息、繁衍子孫;后者,也就是明眼的人,什么都不做,只進行批判前者所做的一切。
明眼且擁有靈魂的人,就是我們的良心。良心的工作就如同羅盤針一樣,只要偏離了針所指的方向,羅盤就會開始轉動。良心在人類做著應做之事時是沉默的,但是人類只要一偏離真實之道,良心便會指導人類該走向何處。
《人生之道》
對于人類之間的不平等要負最大責任的,不是自命高人一等的人,而是自嘆不如別人的人。
《人生之道》
生命,是與這個世界的關聯。生活的運動,是要確立與世界的新高度關系。因而,死亡就是要步入與世界的新關系之中。
《人生論》
對你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了解自己多少,因為你的幸?;虿恍?,均是由此產生。你自己的幸?;虿恍腋?,絕對不會因別人對你了解的程度而有所改變。所以,你不要太介意別人的想法,你只要想著如何堅強自己的靈魂生活就好了。
《人生之道》
當你完全舍棄了自己,你已成了神。如果你只為自己而活,那簡直與家畜無異。人生應該是不斷地遠離家畜的生活,慢慢地去接近神的生活才對。
《怎么辦》
我們不能說“我”活著,活著的并不是“我”,活著的是住在“我”心中的靈魂,而“我”只不過是靈魂進出的洞穴而已。
《人生之道》
由精神本體的破裂造成的精神的創傷,與肉體的創傷相似,雖然似乎奇怪,正如很深的傷口可以痊愈,可以封口,肉體的和精神的創傷,都要靠一種內部發出的生命力,才能完全痊愈。
《戰爭與和平》
平等,就是承認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利用大自然恩惠的權利、享受公共的權利,以及擁有個人人格被尊重的權利。
《人生之道》
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最后的日記》
為了能夠堂堂正正地生活,人們不能沒有理性。因此,人們最需要保重的,就是理性。但是,為什么就有一些人用煙草、伏特加、鴉片等來毀滅自己的理性,從中尋求快樂?因為這些人不想過好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理性指導他們——只有毀滅理性,才能如愿以償。
《人生之道》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可能永遠不會消失的差異,所以有的人強、有的人弱、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正因為某些人比另外的一些人強或者聰明,因此如李希頓貝爾克(譯注:德國物理學家、作家、評論家。1742~1799年)所說的一樣,人類的權利之間,特別需要平等。如果連權利都和智能或力量一樣,沒有辦法人人平等,那么強者欺壓弱者的程度,可能會越發嚴重。
《人生之道》
人類一直在追求財富。要是人們知道財富可能會使人失去幸福,或許人們會有和追求財富時一樣的熱情,致力于遠離財富吧?
《人生之道》
既然人生,具有一切樂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開來,可何必在這個狹窄的、閉塞的框子里奮斗和勞作呢?
《戰爭與和平》
假如我們承認人類生活可以用理性來支配,生活的可能性就被破壞了。
《戰爭與和平》
用謊言將彼此連接在一起的人們,就像是緊緊地黏在一起的一群人。這群人的結合,是世間的一種罪惡。人類所有理性的結合,都會因為這個用謊言建立起來的關系,而遭到破壞。
所有的革命,都嘗試著用暴力來敲碎這個充滿謊言的組合。人們認為,一旦這個組合被敲碎,就不會再結合起來。但事實上,拼命地去打擊這個組合,只會使這個組合越發堅強。
不管這個組合受到多少打擊,其核心部分都會分給各個部分力量。只要沒有人離開這個組合,其結合的力量就不太可能會瓦解。
結合人與人的力量,是虛偽、謊言;而解開人與人的結合之力量,來自真實。而真實,只有靠真實的行為,才能讓別人了解。
只有真實的行為,才能讓人們感受到真的光芒,才能打破虛偽的組合。惟有如此,才能讓人們從謊言的組合之中,一一地解放出來。
《我的信仰是什么》
人們認為,人類的生活就在時間——過去和未來當中度過。但是,這只是人們的想法罷了。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時間中度過,而是在過去和未來的交叉處——我們一直誤稱為“現在”的一點。真實的人類生活,僅僅存在于沒有時間的這一點,只有在這一點上,人類是自由的。所以,只有在“現在”之中,才有真正的人類生活。
《人生之道》
假如一個缺少自信心的人初經介紹的時候默不作聲,然后覺出沉默不成體統,于是露出急于找話說的神情,那效果是很壞的。
《戰爭與和平》
只要我們可以自己找到破壞幸福的兇手,那么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變得更美好。而破壞我們生活幸福的最大兇手是——迷信暴力可以為我們帶來幸福。
《人生之道》
在開始旅行或改變生活方式的時候,善于思慮的人們總要陷入一種嚴肅的心境。在這樣的時候,人們檢查過去,計劃將來。
《戰爭與和平》
耶穌基督說:“你們必須重生。”這句話的意思,并非意味著有誰在對人下令降生,而是人們必然會如此。為了擁有生命,人們在生存當中就必須重生,而每次的誕生都是根據理性意識。
《人生論》
“我現在的處境是——該做的事都沒辦法做?!边@是多么大的一個錯誤!作為我們生命基礎的內在活動,才有可能支配這種狀況。即使你因為身陷囹圄或者疾病,被奪走了所有的身體活動;即使你遭受到羞辱、迫害,你的內心世界,仍在你的支配之下。就算你的腦子可以叫你去責備別人、羨慕別人、憎恨別人,但是在你的心中,你可以壓制這些感情。所以,你的生機中的每一時刻都是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從你的身上將之奪走。
《人生之道》
“我要永遠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應當期望報酬,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名譽,也沒有公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得不奸詐,不得不殘酷?!?/p>
《戰爭與和平》
對那些把生命當做真實姿態的人們來說,步入風燭之年及對于生命無多的慨嘆,有如一個面對光亮前進的人,越接近光亮越慨嘆自己的影子愈來愈小一般。相信肉體滅亡即生命滅亡的人,由于物體進入了光亮之處而影子消失,便因此相信這是物體消滅的確實證據。這種結論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那些長時間看著影子的人,到了最后竟把影子當成了物體本身。
《人生論》
聶赫留朵夫經歷到凡是受傷的人常會發生的那種情形。這種人覺得別人仿佛老是故意來碰他疼痛的地方。其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無非是因為只有疼痛的地方才能感到別人在碰他。
《復活》
感覺到自己正在危害自己的健康,以及煩惱如何恢復健康,特別是因為現在身體不適,所以等身體好了再做的想法等等,都是引導人們犯錯的大誘惑。這不正意味著,人們不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卻一直覬覦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可以對現在所擁有的感到喜悅,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力量。
《人生之道》
我們不是為了吃而活的,是為了活下去,我們不得不吃。
《人生之道》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
《童年·少年·青年》
人類生命的基礎,在于內心屬于神的靈魂。神的靈魂在所有的人類心中,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的人類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
《人生之道》
幻想里有優于現實的一面;現實里也有優于幻想的一面。完滿的幸福將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
《日記》
所有的人類不管面對的是奧地利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還是中國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活著絕不是為了保衛或推翻塞爾維亞、土耳其、中國或者俄羅斯,而是為了要在有限的歲月中,好好地當一個“人”,一個理性的、充滿著愛的“存在”。所以,人類的使命很明顯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愛所有的人。
《人生之道》
水車,為了把粉磨好,是必要的。人生,為了讓生命燦爛發光,是必要的。
《人生論》
上帝要那些人滅亡,必先使他們發狂。
《戰爭與和平》
所有的入,都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與幸福而求生存。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這個人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所以生存的意義。也就是說,人如果沒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想法,根本談不上什么人生。對所有的人來說,所謂生存,就等于追求幸福與獲得幸福。因此,追求幸福與獲得幸福,當然也就等于人生。
《人生論》
在聶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所有的人身上一樣,有兩個人:一個是精神的人,專門為自己尋求那對于別人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另一個是動物的人,專門貪圖自己的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的幸福。在眼前這個時期,他已經害了由彼得堡生活和軍隊生活所培養出來的自私自利的瘋??;在他身上,動物的人就占了上風,完全摧毀了精神的人。
《復活》
首先浮現在人們心中的人生惟一目標,當然是自身的幸福。但是,人們不能單單只想到自己的幸福,即使在人生中好像有幸福。“只要自己好就是美滿的人生”,像這種充滿自私的人生,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呼吸,都一步步邁向苦惱、不幸、死亡、毀滅,而且會很難停止地向前猛沖。
《人生論》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憶》
“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比藗冐撈鸩⒉幌喾Q的重軛,被套上他們無力拉動的大車。不相稱的軛和無力拉動的車,就自己肉體的幸福或者他人的肉體幸福而言,這就是生活。但幸福只在于越來越明確地覺悟到上帝在我心中。只有這種軛對于人們是恰如其分的,這也是耶穌所教導的。嘗試一下,你們就會知道,它是怎樣的輕便靈活。誰想知道我所說的是不是真話,就請按照我所說的耶穌教導過的去試著做一做。
《生活之路》
人們不做讓自己更好的事,而以盡可能讓很多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為人生目標。
《霍爾斯托麥爾》
人們生活得越好,他們對別人就越少怨言。而一個人生活得越糟,那么他更多地不滿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生活之路》
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面照著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卻迎合別人的想法來生活、行動的。因此,由于照自己的意思來生活的程度,和照別人的意思來生活的程度不同,故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差異。有的人在大部分的場合中,把自己的思想當做是知性的游戲,操縱著搖擺不定的飛輪,遠離傳導自己的理性路線,任何行為都依循別人的想法——習慣、傳言、法律。另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思想是全部行動的主要動力,平常幾乎只聽從自己的理性要求,很少因為輿論的評價而服從別人的決定。
《復活》
真正的生活,是要接續過去的生命,促進現在的生活與未來生活的幸福。
如果要加入這樣的生活,人類必須在賦予人子生命之時,貫徹為人父的意志,因此不得不舍棄自我。
《我的信仰是什么》
沒有意識到苦惱的恩惠的人,還未開始過理性的,亦即真實的生活。
《人生之道》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最后的日子》
生活的任務就是追求完善,能夠明確地證明這一點的,莫過于這種現象,即在自我完善之外,無論你有什么期望,或者盡管你的期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或者很快就得到了滿足,你的這種期望的魅力立刻就會化為泡影。
只有一點不會失去快樂的意義:對自己趨向完善的意識。
只有這種不斷的完善才能帶來真正的、不斷增長的快樂。在這條道路上每走一步你都會獲得應有的獎賞,并且立刻就會得到。而任何東西也不會剝奪這種獎賞。
《生活之路》
該做的事沒有做,特別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會讓人墮落。所以,想過好生活的人,一定要隨時警惕自己,絕不做非分不當之事。
《人生之道》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
《幸福健康》
生活,無論是什么樣的,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幸福,如果我們說生活就是苦難,這只是與想象中的另一種更好的生活相比較而言,然而其實我們并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更好的生活,也不可能知道,因此,無論生活是什么樣的,它都是一種我們所能接受的高尚幸福。
《生活之路》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要好好地保護自己,而是為了要不停地完成我們的人生事業。
《人生論》
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即此生只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我們只有在那里才能夠過上好日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在此處,在現世中過的必定是好日子。為了在此處,在現世過上好日子,我們只能按照那差我們來者的吩咐去做。不要說,為了讓你生活得好,首先要讓大家都好好生活,照上帝的旨意生活。這是不對的。你自己要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你自己要作出努力,那么你就將生活得好,而別人也想必不會因此生活得更壞,只能生活得更好。
《生活之路》
當人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而生的時候,生活是艱難的,而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確信,為什么而生的問題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知道的,他們甚至還以此自我炫耀。
《生活之路》
《圣經》故事告訴我們,不勞動——懶惰——是那第一個人墮落前的幸福的一個條件。墮落的人保留了一個愛懶惰的習慣,但是那懲罰壓在人類身上,不僅因為我們必得滿頭大汗地找我們的面包,也因為我們的道德性質是,我們不能既懶惰又心安。一種內在的聲音對我們說,假如我們懶惰,我們就錯了。假如人類能找到一種他覺得雖懶惰卻在盡職的狀況,他一定找到人類原始幸福的條件之一了。
《戰爭與和平》
只靠別人的勞動來生活,而自己一點也不勞動的有錢人,不管他們如何稱呼自己,奪走別人的勞動而自己卻不勞動的人,都是強盜。像這樣的強盜有三種:第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的強盜作為,也不在意這種作為,并在自己兄弟中旁若無人地做這種勾當的人;第二種是明知自己的作為是錯誤的,仍然以其軍人或公務員的身份,或者以教育他人、著名、出版等,來使自己的強盜行為正當化的人;第三種是了解自己的罪惡,并努力脫離這種罪惡的人??上驳氖?,第三種人正在逐漸增加當中。
《人生之道》
某一些人之所以能支配其他的人,并不是金錢的緣故,只是因為勞動者沒有充分地享受到自己的勞動價值罷了。而勞動者之所以不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勞動價值,是由于資本、地租和勞動所得三者的特性關系,及在這三者中的生產、消費和財富分配之間的復雜關系。
《怎么辦》
不管是如何骯臟的勞動,人們都不該感到羞恥。人們該感到羞愧的,只有無所事事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們不能讓別人為自己勞動,多于自己為別人服務。但是,勞動的多寡是無從衡量的,而且在體弱或生病之時,難免要麻煩別人。所以,在有力量之時,要盡可能地為別人服務,盡可能地不要麻煩別人,切記!
《人生之道》
金錢代表勞動。的確,金錢是勞動的結果,但是指的又是誰的勞動呢?在我們的社會里,金錢即代表著擁有金錢者的勞動這種情形,幾乎不存在。金錢大多代表別人的勞動,有時候還包括別人過去和未來的勞動。金錢代表著用暴力來決定別人的勞動義務。
《怎么辦》
有幾個農民為干草的事同列文爭得很兇,有的被他責罵過,有的想欺騙他,就是這些農民此刻都高高興興地向他鞠躬致意,顯然一點也沒有記他的恨,一點也沒有后悔,甚至不記得他們曾經想欺騙他。這一切都淹沒在歡樂的集體勞動的海洋里。上帝賜與光陰,上帝賜與力量。光陰和力量又都貢獻給勞動,勞動本身就是獎賞??墒菫檎l去勞動?勞動會產生什么果實?這些事都無足輕重,微不足道。
《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如果能靠勞動來充實自己的生活,那么各種美麗的衣裳、房屋、家具、豪華的飲食、馬車、馬、娛樂等對人們來說,都變成不必要的東西。
《怎么辦》
這個世界的人們,被神或者自然,放在一個不得不汲汲于趕走貧乏的環境里。如同坐在糧食少又積水的船里一般,每個人都要不停地汲出船底的水(亦即貧乏),以保護存量極少的糧食。如果在我們當中有一個人停止這樣的勞動,他不但奪取了別人勞動的成果,也危害到大家的共同事業。這不僅是他自身的毀滅,也是我們的損失。
《怎么辦》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勞動之中。
《怎么辦》
身體的勞動并非和知性的活動毫無關聯。借著身體的勞動,不但能提高知性活動的質,更能鼓舞知性活動更上一層樓。
《怎么辦》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別人的生存,不曉得快樂并不能帶來滿足,而且又不了解自己正一步步邁向死亡,那么他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理解了。
《人生之道》
對于喜愛勞動、對勞動毫無怨言的人來說,自己肉體以外的私有財產,亦即利用他人勞動的權利或是可能性,只是一些無益且令人厭惡的事罷了。
《怎么辦》
認為只有勞動的人生事業才值得可喜的人,不可能會去要求別人勞動,以減輕自己的負擔。
《怎么辦》
神若不賜給人們一日,也不會賜給人們力量。所以,每一日每份力量,人們都將之奉獻給勞動,而報酬也就在勞動當中。
《安娜·卡列尼娜》
有閑階級的人們,他們的工作大抵是給勞動者新的勞動,不是減輕勞動者的負擔。
《人生之道》
人們用掉的錢越多,越會令別人為自己工作。而人們用掉的錢越少,越會督促自己工作。
《怎么辦》
“追求個人幸福就是人生”,如果用這種人生觀來看這個世界,那么人們就會發現,在世界上只有相互殘殺的獸性斗爭。人們如果承認只有為他人謀求幸福才是人生,那么就可以在這個世界看到完全不同的情況。偶發的人與人之間的相爭,遠比人們互相奉獻服務的情形還要多,這是在這個世界里看得到的。人類之間如果不愿互相奉獻服務,那么這個世界根本不能形成。
《人生論》
惡的存在是為了生活的存在。生活就體現在擺脫惡的過程之中。
《生活之路》
宇宙的生活是根據某些人的意志形成的。也就是,有一些人按照全宇宙的生活以及我們的生活,創造了自己的事業。想要理解這個意志的意義,首先必得實行這個意志所命令的事——這個意志要求我們做的事。我們若不實行這個要求,那么我們絕對無法理解這個要求的內容,更無法理解我們全體及宇宙全體所要求的內容到底為何。
《懺悔》
前者就好像一只桀驁不馴的動物,被主人拴著脖子拉往那個它可以得到安全和喂養的避難所。動物極力要抗拒主人,但只是徒勞地找罪受,勒緊自己的脖子。它只能被拉到那所有同伴都去的地方。
而后者卻好像明白主人意志的動物,自由而高興地去往主人領去的地方。它知道,遵循主人的意志只能得到善,而不會是別的。
《生活之路》
死亡,死亡,死亡每一秒鐘都在等待著我們。我們的生命的實現就是為了死亡。如果你們為了未來的肉體生活而操勞,那么你們自己會知道,未來對于你們來說只意味著一點:死亡。這個死亡將毀掉你們為之而操勞的一切。你們會說,你們是為了后代的幸福而操勞,但要知道,他們同樣也將消亡,他們也不會留下任何東西。所以,為物質目的的生活不會有任何意義。死亡會將這種生活全部毀壞。為了使生活具有某種意義,就必須這樣生活,即讓死亡無法破壞生活的事業。而基督已對人們昭示過這樣的生活。他告訴人們,肉體的生活只是一個生活的幻影,與它同在的是另一種形式的真正的生活,它給予人以真正的幸福,每個人在自己的心靈之中都懂得這種生活。基督的教誨告訴了我們,個人的生活是虛幻的,必須要舍棄這種生活,而應把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轉向上帝的生活,轉向整個人類的生活,轉向人子的生活。
《生活之路》
對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和對幻覺所產生的恐懼,也就是說,對不存在的東西感到恐懼,都是相同的。
《人生之道》
在世界上/沒有大地/沒有海河/沒有意志/匍匐地/活著/也是死呀!
《給戰斗者》《中國新詩選》
忘卻死亡的生活,與意識到時時刻刻都逼近死亡的生活,兩者是完全相異的。前者與動物的狀態相近,后者則與神的狀態相近。
《人生之道》
死亡也好,就算死亡會造訪我們每一個人也好,這并不是確確實實的。也許明天、也許午后夜晚來臨之前、也許夏末、也許冬初,死亡即將來臨,但也并不確實。為什么我們會準備如何過夜、如何過冬,卻對死亡毫無準備?不能不對死亡有所準備,預備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好好地過生活。越是能好好地過生活,死亡的恐怖便會越少,死亡也會變得輕松。對于圣人來說,死亡是不存在的。
《人生之道》
在見到初生的嬰兒與死者之時,不管我們要如何將嬰兒與死者定位,我們都會興起一種同樣的特別感動。這表示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意識,那就是人人平等。
《人生之道》
死,萬物不可逃避的歸宿,頭一次以無法抗拒的力量呈現在他面前。而在這個睡意朦朧中呻吟、習慣成自然地忽而禱告上帝、忽而咒罵魔鬼的親愛的哥哥身上,死就絕不像他原來想象的那樣遙遠。死也同樣在他身上存在著,這一層他是感覺到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再過三十年,那還不是一樣?至于這無可避免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僅不知道,不僅從來沒有想過,而且沒有勇氣和力量去想。
《安娜·卡列尼娜》
恐懼死亡的人,是因為死是空虛與黑暗的緣故。他們之所以能看見死的空虛與黑暗,是因為他們看不見生的緣故。
《人生論》
我們在想著人是不該死的時候,卻又在當中死去,像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的。人類的死,只限于對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時候。這就如同一個人會長至成人,只限于對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時候。
《人生論》
你所獻出的,即是你的,你所保留的,卻是別人的。
如果你割舍自己的一些東西獻給別人,你便為自己造了福,這種福永遠是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它從你身邊奪走。
而如果你保留了別人也想擁有的,那么你保留它也只是暫時的,或者只能保留到你不得不交出它的時候。當死亡來臨的時刻,你就不得不交出這一切了。
《生活之路》
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像一片積雨云,把雨灑向草地、田野、森林、花園、池塘、河流。云中的雨灑完了,給了成千上萬的花草、稻穗、叢林樹木以生命和活力,它便變得稀薄了,透亮了,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一個善良的人的肉體生命也是如此:他給了許多許多人以幫助,使生活變得輕松,使它走上正路,使它得到安慰,最終這個人耗盡了全部肉體的生命,死去了,去往那惟一永恒的、無形的靈魂生命的歸宿。
《生活之路》
如果今天能做一件好事,絕不要延遲到明天。因為,死,從來不會想你該做的事到底做完了沒?死是不會等待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因此,對人們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手邊正在進行的任何一件事。
《人生之道》
活著與死去是一樣的。好好地活著,如同好好地死去。因此,為了要好好地死亡,必得努力不懈。
《日記》
他處處只看見死和死的臨近。但他所設想的事業卻越來越吸引他。在死沒有來到之前,總得活下去,他覺得黑暗籠罩了一切;但正因為這樣黑暗,他覺得事業才是這黑暗中惟一的指路明燈,因此,抓住它不放。
《安娜·卡列尼娜》
一個人外在的財物越多,生活條件越完善,他離自我犧牲的快樂就越遠,就越難得到這種快樂。富人們幾乎完全喪失了這種快樂。對于窮人來說,任何一點有助于他人的勞動,任何一塊送給乞討者的面包,都是一種自我犧牲的快樂。
而富人呢,即使從他300萬家產中拿出200萬來給別人,他也體會不到自我犧牲的快樂。
《生活之路》
人們只有在認識“自己絕對不曾誕生,可是卻一直存在,而且現在依然存在,以后還要永遠存在”的時候,才會認識自己的不死。人們只有在理解“自己的生命不僅是一股波浪,而且是永恒的運動”的時候,才會相信自己的不死。
《人生論》
人越是把自己的生活從動物生活轉向靈魂生活,他的生活就變得越自由,越快樂。為了使人能夠把生活從動物生活轉向靈魂生活,必須要使他覺悟到自己是靈魂的生命。而為了使人能夠覺悟到自己是靈魂生命,他就要舍棄肉體的生活。信仰需要自我犧牲,而自我犧牲需要覺悟。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生活之路》
看見一頭將死的動物的時候,一個人感到一種恐怖的意味:與他自己的體質相同的東西在他眼前死下去了。但是,假如將死的是一個心愛的親密的人,除了對生命的滅亡所感到的恐怖,還有一種分離的感覺,一種精神的創傷,這一種精神的創傷,正如一種身體的創傷,有時致命,有時痊愈,但是一碰到任何外界使人煩惱的觸摸,總要作痛和退縮。
《戰爭與和平》
對于不死的信仰,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領受,都能在內心栽植這種不死的信念。為了讓不死的信仰存在,首先就必須使信仰存在,而為了使信仰存在,就必須使自己在不死的這個方向上,掌握自己的生命。能夠相信來生的人,在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事業后,便成為這個世界上未能平息之處,惟一能在有生之年確立對世界新關系的人。
《人生論》
靈魂如一塊透明的玻璃,而神便是穿過玻璃的光芒。
《人生之道》
人類對于死亡的恐懼,產生于肉體的毀滅及喪失人生幸福的可怕心理。如果人們能把別人的幸福視同自己的幸福,也就是比愛自己更愛別人的話,那么死就如同只為自己而活的人們所想的一般,所謂“幸福與生命的斷絕”,在他是想都未曾想到的。關于死,對于一個為他人而活的人來說,可能不曾想到“幸福與生命的破滅”。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幸福與生命,不僅不會隨著為他人服務的人類生命滅亡而滅亡,反而會經常由于他人生命的犧牲而被加強擴大。
《人生論》
當你的靈魂生命之光熄滅之時,你的肉體欲望的陰影就會遮住你的路,要提防這個可怕的陰影:只要你不從自己的靈魂中趕走肉體的欲望,你的靈魂之光就無法驅散這種陰影。
《生活之路》
福音書里說:凡舍了生命的,必得到它。這就是說,真正的生活只有那拒絕動物性生活幸福的人才會得到。
人的實際生活,只是開始于人為了靈魂、而不是為了肉體尋找幸福的時候。
《生活之路》
我們只有在肉體中死去,才能在上帝中復活。
《生活之路》
只要你把習慣的生活拋開片刻,從各個角度看一看我們的生活,你就會發現,我們為了得到臆想的生命保障而做的一切,根本不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而僅僅是為了讓這種想象中的生命保障占住我們的頭腦,以忘掉我們的生命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保障的。我們欺騙著自己,為了臆想的生活而葬送實際的生活,這還不夠,我們在這種對保障的追求中,最常毀掉的正是我們想使之得到保障的東西。一個富翁要保障自己的生命靠的是他有錢,而正是這些錢使一個強盜受到誘惑,他就來殺死這個富翁。一個總懷疑自己有病的人想保障自己的生命,就去不斷地治病,而這個治病的過程就會慢慢地殺死他,即使不會殺死他,無疑他也已經失去了真正的生命。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他們武裝起來,為的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自由,但實際上正是這種保障把他們引入戰爭,斷送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和民族的自由。
基督的教義教導我們,生命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必須要在每一分鐘都準備著死亡。這種教導比起有關必須保障自己的生命的世俗教導來,可以賦予人以更大的幸福,其原因只有一點,無論世俗的教導也好,還是基督的教義也好,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無保障都是同樣不可更改的,但生命本身,根據基督的教義,不會一點不留地完全消耗在為幻想保障自己的生命而從事的無聊事務上,生命自由的,并且可以奉獻于生命所固有的目的:完善自己的靈魂和宏揚對他人的愛。
《生活之路》
Memento mori(注:拉丁語)是“不要忘記死”的意思,這實在是一句意味深雋的話。我們終究都會死亡。如果我們不忘記死亡,我們全部的生活,大概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有個人知道他在三十分鐘后就要死去,他在這三十分鐘內,一定會想做一些無意義的傻事,特別是做壞事。但是,假設你和死亡之間隔了五十年的歲月,在這五十年當中,你會做和那三十分鐘所做的一樣的事嗎?
《人生之道》
所謂肉體的死亡,是指空間上的肉體與時間上的意識之消失。然而,構成生命基礎的東西,也就是這個世界與各個存在的生命之間所成立的特殊關系,是不會消失的。
《人生論》
擺脫肉體自私的主要困難是,肉體的自私是生活的一種必要條件。人在童年的時候它是必要的,自然而然的,但隨著理性的顯現,它就應逐漸減少,最終消失。
孩子不會為自私而感到良知的譴責,但當理性顯現出來的時候,自私對人本身來說就成為一個負擔;隨著生活的進展,自私心就越來越淡薄,而當死期臨近的時候,它就會完全消失。
《生活之路》
沒有犧牲就沒有生活。人的一生,不論你是否愿意這樣,就是為了靈魂而犧牲肉體。
《生活之路》
人類的死亡,是因為人們已無從再增加真實生活中的幸福,而不是因為得了肺病、患了癌癥或是被射殺,或是處于爆炸事件當中的緣故。
《人生論》
在與上帝單獨相處的時候,沒有什么比內心的勞動更重要的了。這種勞動就是要使自己克制獲取動物個性的幸福的欲望,提醒自己肉體生活的虛幻性。只有當你單獨與上帝相處時,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與他人相處時,則來不及做了。在你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只有當你已準備好在獨處中舍棄自我并與上帝合為一體時,你才能夠妥善地做好一切。
《生活之路》
生活中惟一真正快樂的事就是靈魂的成長,而靈魂的成長需要舍棄自我。舍棄自我要從小事做起。當你在小事上學會舍棄自我時,你就會有勇氣在大事上舍棄自我。
《生活之路》
是否有所謂死后的世界?這個問題就如同——所謂的時間,是承受肉體限制的人類思考方式的結果,抑或對所有的存在而言,是不可欠缺的條件?
對于所有的存在而言,時間不可能皆是不可欠缺的條件。這可由我們都是根據自己來認識不受時間限制之物,即存在于現在之自我的生命,而得到證明。所以“是否有死后的世界?”這個問題,說實在的,與“尾隨時間之后的人類觀念,以及存在于現在的生命意識,這兩者何者為現實的?”是相同的問題。
《人生之道》
死亡,是將我們的靈魂包藏起來的外殼,所產生的變化。外在的軀殼是無法與其中的靈魂混合為一的。
《人生之道》
我們知道,雷鳴是在打雷之后,所以在雷鳴之時,絕對沒有被雷打到之虞。但是,我們在聽到雷聲之時,總會震驚顫抖。在死亡的場合也是一樣的,不了解生命意義的人,以為死亡就是完全的毀滅,所以他們恐懼死亡,并盡其所能地逃避死亡。愚蠢的人在聽到雷聲之后,明明早已沒有被雷打到的憂慮,他仍要想法子躲藏起來。
《人生之道》
不是明天就是今天,說不定他們個個都會雄赳赳氣昂昂地去迎接死亡,都會堅強而從容地死去;但在這種連最冷靜的人都感到恐懼、絕望的殘酷處境中,生命的惟一慰藉就是忘卻和糊涂。人人的靈魂深處都藏著一朵可以使他成為英雄的崇高火花,但這火花并不經常在明亮地燃燒,只有到了緊要關頭才會變成熊熊的烈焰,把偉大的事業照得光輝燦爛。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一個地主的早晨》
只有在人們錯把肉體上的動物生存法則,當做是人類生存的法則時,死亡與痛苦才會被看成是一種災禍。
他雖為人類,卻淪落至動物的等級——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會看見死亡的痛苦。
《人生論》
有些人想說,為了完成人生的使命,為了得到幸福,必須要有健康、財產和優越的外部條件。這是不對的:健康、財產和優越的條件對于完成人生使命和獲得幸福來說是不需要的。我們已被賦予了獲得靈魂幸福(這種幸福是無論如何不會遭到破壞的)、獲得宏揚自身愛心的幸福的可能。我們應做的只是相信這種靈魂生活,并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
你以肉體生活為生,為了它而勞作,然而一旦這種肉體生活出現了障礙,你就應從肉體生活轉入靈魂生活,而靈魂生活永遠是自由的。這就如同鳥兒長著翅膀,同時又可以用爪子走;只要遇到不便或險情,鳥兒對自己的翅膀是充滿信心的,它就會展開雙翼,騰空而起。
《生活之路》
痛苦,深切的同情除外,是由于害怕對忍受痛苦的人所表示的高度敬意會變成對他的侮辱。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堡》
因吃太多美食或缺乏勞動而病死的人,遠比餓死的人來得多。
《人生之道》
所謂死亡的恐懼,并不是指對死產生的恐懼,而是對虛幻的生存感到恐懼。最好的證據,是人們屢屢因死的恐懼而自殺的事實。
《人生論》
死亡的恐懼,由于人們錯誤的觀念,使得原本只是局限在生命小角落的一部分,被當做是人生,而不斷滋長著。
《人生論》
真正的精神病患,無疑的只認為別人都有精神錯亂的征兆,但卻不承認自己的精神錯亂。
《惡魔》
人類賦予自己自殺的可能性,因而人類可以自殺(有自殺的權力)。因此,人類不斷地行使這個權力,經由決斗、戰爭,或者以自我墮落的生活方式,或者用伏特加、煙草、鴉片等,不停地自絕生命。
《關于自殺》
人的靈魂因肉體而與其他靈魂、與上帝分離開來,而人的生活與幸福就在于使靈魂與它所分離的逐漸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效果就是,靈魂在顯現愛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擺脫肉體。因此,如果一個人明白,生活及生活的幸福就在于靈魂從肉體的這種解脫,那么無論出現什么樣的不幸、苦難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為其它的樣子,而只能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幸福。
《生活之路》
如果你想達到認知包羅萬象的我,首先需要了解你自己本身。為了了解你自己本身,你必須為了萬物共有的我而犧牲自己的我。
《生活之路》
上一篇: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詩句鑒賞
下一篇:托爾斯泰關于《人類·自然》的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