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就是人類。
《彈子房記分員手記》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特定的本質,人類當中有好人、有壞人、有愚蠢的人、有感覺遲鈍的人、有精力充沛的人這樣的想法,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迷信。人類并不是這樣被分類的。我們在看某個人的時候,多半會認為他是好人而不是壞人、聰明而非愚蠢、靈敏而非遲鈍,當然也可能會有相反的看法。所以,我們常說某人很壞而且愚蠢,或者說那個人是好人而且很聰明,不是也有可能是錯誤的看法嗎?然而,我們經常如此來分類人們。這并不是一個正確的做法。人類就如同河川一樣,任何一條河川的水都是水,不會改變,只是有的河川水勢很小,有的河川水勢很大,有的流速很快,有的很慢,有的河水清澈見底,有的卻很污濁,有的河水非常清涼,有的河水卻很溫暖。人類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類都擁有全部特質的種子,有時是某個特質萌芽了,有時則是另一個特質萌芽。所以,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常常展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人。
《復活》
這年夏天聶赫留朵夫在姑姑們家里體驗到一種昂揚興奮的心境。凡是青年人,不經外人指點而第一次自己領會了生活的全部美麗和重要,領會了人在生活里所應該做的工作和全部意義,看到了人本身和全世界都有達到無限完美的可能,因此專心致志于這種完美,不但滿懷希望,而且充分相信能夠實現他所想象的全部完美的時候,都會生出這樣的心境。
《復活》
動物以及身為動物之一的人類,他們的生活,是永不中斷的痛苦之連鎖,他們的所有活動,全都只因痛苦而起。痛苦,是一種病的感覺,一種在思考如何除去這種病的感覺之時,以及想要制造快樂之時的病的感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不僅遭到痛苦的破壞,還靠痛苦來完成。痛苦推動著生命前進,所以痛苦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欠缺的。
《人生論》
肉體的痛苦,是人類的生活以及幸福不可欠缺的條件。
《人生論》
如果人們不能在所有的鄰居心中,見到自己及所有人類的相同靈魂,那么他并非清醒地活著。只有在所有鄰人心中見到自己與上帝的人,才是真正清醒地活著的人。
《人生之道》
“戒殺”并非只關于人類,而是關于所有擁有生命的東西。這個戒條在刻上石碑之前,早已刻在人們心中。
《人生之道》
不受任何事物拘束的自由,以及不受他人意志左右的自主生活,對人類來說,是最珍貴的事情。而惟有靈性的生活,才能達到自由與自主。為了能過靈性的生活,不能不壓制肉體的欲望。
《人生之道》
如果人們以為在他眼里所見到的一切,就是我們無限的世界,那么他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人類對于外界的認識,只不過是因為擁有視覺、聽覺、觸覺的緣故罷了。假如這些感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這個世界就可能也會有什么特別之處。因此,人們不但不了解所居住的這個世界,也無從得知。能真實地完整地了解這個世界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靈魂。
《人生之道》
人類比動物優秀,并非是因為人類可以左右動物,而是因為人類能夠憐惜動物。人類之所以能憐惜動物,是因為人類可以感受到動物也擁有和我們心中相同的靈魂。
《人生之道》
人類吃食動物并沒有罪惡感,這是假傳教士教導人們上帝會寬恕吃食動物的人的緣故。但是,即使在某書上寫著:“殺食動物沒有罪”,在每個人的心里,會比在任何書中還清楚地寫著:“人不能不愛惜動物,而且和人類一樣,不能殺害。”只要良心沒有被抹殺掉,這是人人都理解的事。
《人生之道》
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靈魂更崇高的東西,而這個靈魂就住在所有人類的心中。因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皇帝也好,犯人也好,主教也好,乞丐也好,都是平等的。那是因為,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著世界上最崇高的靈魂。人們敬重皇帝或主教而輕視乞丐及囚犯,就如同一枚包著白紙的金幣及一枚包著黑紙的金幣,人們總是較看重前者。所有人們的心中都有和我們自己心中一樣的靈魂。因此,我們必得在胸中謹記,不論對任何一個人,都要抱著同樣慎重的態度及同樣的尊敬。
《人生之道》
盡管好幾十萬人聚集在不大的一塊地方,千方百計把他們聚居的那塊土地毀壞得面目全非,盡管他們把石頭砸進地里去,不讓任何植物在地上長出來,盡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凈,盡管煤炭和石油燃燒得煙霧彌漫,盡管樹木伐光,鳥獸趕盡,可是甚至在這樣的城市里,春天也仍然是春天。
《復活》
人們只有在所有的人類心中見到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
《人生之道》
良心是對于人們心中靈魂的認識。只有如此認識我們的靈魂,良心才能成為人類生活的忠實指導者。但是,人們往往不把對靈魂的認識當做良心,而認為思考周圍人事好壞才是所謂的良心。
《人生之道》
人類活著不是依靠肉體,而是依靠靈魂。如果人們體會到這一點,并把我們的一生托付給靈魂而不是肉體,那么即使人類被鎖在鐵窗之內,他仍然是自由自在的。
《人生之道》
上等人這個名詞(意思是指各階層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近來在俄羅斯十分流行(也許有人認為在俄羅斯不該出現這種情況),深入到了凡是虛榮心能滲透到的一切地區和一切社會階層(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這種丑惡的欲望才不會滲透呢),不論在商人中間,在文官中間,在司書中間,在軍官中間,也不管是在薩拉托夫,在馬馬迪什,或者文尼察,總之,只要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在被圍攻的塞瓦斯托波爾,既然有許多人,自然也就有不少虛榮心,因而也有上等人,雖然死神一刻不停地在人們頭上飛翔,不管他是上等人還是非上等人。
《五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一個地主的早晨》
人類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另一種是不在乎自己的意志。
《有關〈戰爭與和平〉》
人類只要活得夠久,必會經過幾個階段——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兒童,長至成人、老人。但是,不管在哪個階段,人們總是稱自己為“我”。這個“我”不論在哪一個階段,對人們來說都是不變的,幼年期也好,成年期也好,老年期也好,都是同樣的“我”生活著。只有這個不變的“我”,才稱得上是我們的靈魂。
《人生之道》
觀察現代世界的人類生活,亦即仔細地觀察芝加哥、巴黎、倫敦等都市,或者工廠、鐵路、機械、軍隊、大炮、軍防要塞、教會、印刷廠、博物館、三十層樓高的大廈等等,然后試著問自己,人類為了能過好的生活,什么是最重要而且必須做的?這個惟一而且最重要的答案,可能是——徹底停止人們正在做的無意義的一切事情。像這種無意義的事物,大概占了現代歐洲社會全部活動的百分之九十九。
《人生之道》
以為用暴力可以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妄想在代代相傳的情況下,特別地有害。在充滿暴力的團體之中生長的人,他們從不自問用暴力來強制別人是否必要?是不是好事?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相信,人類之中要是沒有暴力存在,根本無法生活下去。
《人生之道》
根本不用去想未來的事。現在,只要為自己和別人的快樂生活而努力,就足夠了。“明天的事,就讓明天去煩惱吧!”——這真是偉大的真理。未來該做什么,我們是無從了解的,所以我們的人生當中,到處都充滿了驚喜。有一件人們該做的事,只有這件事永遠都不受時間限制,那就是——在現在這一瞬間,愛所有的人類。
《人生之道》
在現代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類都不能沒有真理,不能沒有追求真理的意念而生存。所有不能舍棄的事情當中最不能舍棄的,是探求人類生存的真理,以及堅定地信仰真理。
《我的信仰是什么》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別人的生存,不曉得快樂并不能帶來滿足,而且又不了解自己正一步步邁向死亡,那么他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理解。
《人生論》
只有拋棄動物性的個人幸福,才是人類生存的法則。
《人生論》
對動物來說,不以自己單一的幸福為目的的行動,就是和自己的幸福正面對立,也就是否定了生存。不過,人類的情況卻恰好相反,僅僅指望自己一個人幸福的人類行動,才是完全否定了人類的生存。
《人生論》
舍棄個人的幸福,既不是美德也非美譽,而是人類生存的必然條件。
《人生論》
有一些人以為用暴力可以組織人類的生活。擁有這種妄想的人,尤其是不再去分別善惡的做法,特別對人有害。如果為了要有好的制度,就可以命令他人,或用軍隊來殘殺自己兄弟的話,那么其他所有不當做的事,可能完全會消失。惟有如此,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能稱之為好事。
《人生之道》
使用暴力會引起人們的憎惡。使用暴力來保衛自己的人們,不但無法確保自身的安全,還可能招致更大的危險。所以,用暴力來確保自身的安全,不但是一件愚蠢的事,還相當地不切實際。
《人生之道》
人類災厄的要因之一,是有一部分的人誤以為用暴力可以改善并組織人們的生活。
《人生之道》
在人類的生活當中,為了產生更偉大更重要的變化,而存在的一些令人咋舌的事物——舉凡數百萬武裝軍隊、新穎的道路、機械設備、博覽會、勞動公會、革命、路障、爆破、發明、空中飛行等,全都毫無用處,有用處的,只是輿論的變化而已。改變輿論,既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傷腦筋,而且也不需要推翻現有的東西,或是設計新奇的事物。人們只要不被一些政府所偽造的早已毀滅死去的輿論所欺騙,就足夠了。人們只能說出真正感覺到的事。如果是自己無心的事,就算只是一點點,也不要說出口。因為只要有人這么做,即使是很少數,那些沒有用處的輿論,很可能就會快速地衰微,然后新生出真實的輿論。輿論一改變,讓人們苦惱的生活內容,可能就會自動地毫無麻煩地有所轉變。如果有人主張,為了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從苦難的災厄之中解放出來,必須要做一些就算是微乎其微的小事,這個主張即使只是用說的,都令人覺得汗顏。人們只要不說謊就夠了。人們只要不上自己謊言的當,而且不去說自己沒有想過以及沒有感覺的事,那么即使過了好幾世紀,革命家們或得到政權的革命家們未完成的大改革,就會很快地來到我們的生活里。
《基督教與愛國心》
人們一直在注意自己的生活哪里不好,以及什么地方需要改善。然而,能夠改善的,只有自己支配之下的事物——自己。為了改善自己,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并不是好人。但是,人們都不喜歡承認自己的缺點。人們的所有注意力,通常不在自己支配之下的事物——自己,而在于自己能夠支配的情況之外的條件。像這種條件,不管你如何去改變它,人們的處境幾乎都沒有辦法改善。這就像不管你搖晃酒瓶多少次,或是把酒換到別的容器里,酒的品質都不會改變。因為在你只關心自己能支配的事物之外的事物時,無益的、有害的、傲慢的(例如人們老是喜歡去矯正別人的不是)、兇惡的(人們認為妨礙公共福祉的人,死不足惜)、頹廢的活動,便會開始。
《人生之道》
要領是不要想太多。如果連想都沒想,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人類就是因為什么都想過,才會什么都小題大作。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堡》
人類的頭腦不能完全了解事件的原因,但是尋找那些原因的愿望植根于人類的靈魂中。不考慮那些情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分別地來看,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似乎是那個原因,他抓住第一個他覺得可以理解的近似原因的東西,然后說道:“這就是那個原因!”在歷史事件中(人類的行動是觀察的主題),最早的最原始的自行出現的近似物是諸神的意志,后來是站在最顯著地位的那些人(歷史上的英雄們)的意志。但是,我們只要透視任何歷史事件的本質——存在于參與其事的人們的總體的行動中——就知道,歷史上的英雄的意志并不控制群眾,而意志自身卻不斷地受控制。
《戰爭與和平》
世界上沒有人類無法習慣的事情,特別是在見到周圍的人都過著類似自己生活的時候,更是如此。
《安娜·卡列尼娜》
上天賦予人類的手足,是為了被賦予的原始目的而使用的。除了攝取食物之外,還要為了生產食物而勞動,讓我們的手足不至于白白地退化。手足不是為了要洗濯、磨煉,也不是為了把食物、飲料或香煙送到嘴里而已。這是作為一個人的資格,也是人類神圣的義務和職責。
《怎么辦》
狗,只要帶著它、寵育它、喂它食物、教它搬運東西,就很令人高興了。但是,人類不是寵育之后給他食物,教他希臘語就夠了。人類必得要學會何謂人生,亦即施多受少的人生哲學。
《怎么辦》
馬或馬車,是作為交通的一種手段;衣服、房子是因應天候變化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美味的食品是為了維持體力的手段……這些對人類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當人們把擁有這些手段當做目標,認為擁有馬、馬車、衣服、屋子、食物愈多愈好的時候,這些東西不只對人類有益,也變得對人類有害。
《為馮·波蘭茲的著作〈農民〉所作的前言》
在群聚的生活當中,即使組合的分子全都是善良的人,因為他們的關聯只建立在獸性的丑惡之上,人們所看到的只是人類本性上的弱點與殘忍而已。
《D·涅夫魯多夫公爵的日記(瑠森)》
人類在瀕臨危險的時候,心里常會出現兩個力量相等的聲音。其中一個聲音會語重心長地說:“你該想個辦法來認清這個危險的本質,然后遠遠地逃離這個危險。”另一個聲音則更語重心長地說:“去感覺到危險正一步一步地逼近,這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看清所有的事情,然后遠離事情的所有發展,根本用不著人類的力量。所以,在危險還未真正來臨之前,不要去想痛苦的事,只要想著快樂的事就好了。”人類在孤單一個人的時候,大多會聽從前者的聲音;在人多勢眾的時候,則會聽從后者的聲音。
《戰爭與和平》
在動物之間,惡會引發出更多的惡。因為,動物不懂得如何去抑制內心被引發出來的惡,當然也就不知道惡正在擴張,故其結果就是以惡報惡。人類是理性的動物,所以不能不注意內心的惡是不是在擴張,而且必須克制自己,不要以惡來對付惡。但是,人類的動物性本能往往勝過理性的本能,原本用來克制他們不要以惡制惡的理性,常被用在將自己所做的惡正當化的功用上,并還稱這個惡為懲罰或是刑罰。
《人生之道》
痛苦的增大是有限度的,而縮小痛苦的感覺,卻是沒有限度的。
《人生論》
人類是理性的存在,所以人類必須要注意,不能因為要報復而毀滅惡。換句話說,人們必須要了解,遠離惡的道路,是與惡對立,亦即只在愛之中,不管人們如何稱呼這條道路,但是絕對不是報復。然而,人們總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并且還賦予刑罰虛無渺茫的期待。
《人生之道》
阻礙人類去實行義務的,并非疾病。如果你沒有辦法用勞動來奉獻自己,那么你就奉獻出你的智慧,教人們如何以笑面對人生吧!
《人生之道》
對受苦的人付出直接的愛,并幫助他們根絕痛苦的起源——普遍都是人心的迷惘。這是人類不可違背的義務,也是構成人類生存、給予人類幸福惟一可喜的事業。
《人生論》
人類的生活,由于實踐人生真實規則的程度,而有好有壞。一個人越能好好地把握人生的真實規則,他的生活就能過得越好;反之,若含糊地應付這個規則,就無法過好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類在上帝的命令與政府的命令之間必要擇一的時候,如果他選的是政府的命令,他的行為與不聽命于自己主人,而去聽從在路上碰到的第一個人的命令的人一樣。
《人生之道》
令人感到可怕的,既不是搶劫也不是殺人或死刑。搶劫是什么?只不過是某個人與另外的人之間的財物轉移罷了,以前曾發生過很多次,將來也還會再發生,所以根本不值得可怕。這只是人類生活中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哪會可怕?可怕的不是搶劫或殺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憎恨。只有人類的憎恨之念,才令人覺得可怕。
《人生之道》
人類的生活,是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之間的連貫行為。人們每天必須從自己所能做的無數行為當中,不斷地選擇自己所能做的事。
《人生論》
所有人類在生活上的要事,是要為了或為更善良更堂堂正正的人而努力。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堂堂正正的人,那你要如何才能成為更堂堂正正的人呢?
《怎么辦》
惡魔喜歡群聚在有閑階級人們的腦髓里。
《人生之道》
只有深刻愛過的人,才會嘗到刻骨銘心悲傷的滋味。但是,追求愛的欲望又為他中和了傷痛、愈合了傷口。因此,人類精神上的特質比肉體上的特質,更加充滿活力。悲傷是絕對無法殺人的。
《童年》
大自然充滿了一種使人心平氣和的美與力。
生活在這廣漠無際的星空下,生活在這美妙絕倫的地面上,難到人們還感到局促嗎?處在這迷人的大自然懷抱里,難道人的心里還能容納憎恨與復仇的感情或者毀滅同類的欲望嗎?在跟大自然的接觸中,在跟這美與善的最直接表現者的接觸中,人心里的一切惡念也該消失凈盡了吧!
《襲擊》《一個地主的早晨》
太陽早已落下了。明亮的星星在天空上閃爍。升起的圓月那赤紅如火的光彩在天邊照射,這個巨大的紅球在灰蒙蒙的霧氣中奇怪地搖晃著。天空變亮了。黃昏快要過去,黑夜還未到來。
……
在大片的、望不盡的露營里,先前還有很響的營火的噼啪聲和人的說話聲,現在全寂靜了;火紅的營火漸熄了,火光暗下來了。一輪圓月高懸在明亮的天空上。先前在營地外邊看不見的森林和田野,現在遠遠地展現出來了。在比森林和田野更遠的地方,可以看見明亮的、搖擺的、誘人的、望不到邊的遠景。
《戰爭與和平》
春天是人們計劃和設想的季節。
《安娜·卡列尼娜》
列文不喜歡說話,也不喜歡聽哥哥對自然景色的贊嘆。他覺得語言會破壞自然美景。
《安娜·卡列尼娜》
這美好的夜晚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哇!這種珍珠母殼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剛才我望望天空,那里還什么都沒有,只有兩片白云。是的,我對人生的看法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改變的。
《安娜·卡列尼娜》
上一篇:托爾斯泰關于《人生·命運》的名言錄
下一篇:托爾斯泰關于《婚姻·家庭》的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