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取得前進的力量,我們就必須懷抱達到一個樂土的希望。
《戰爭與和平》
應當敬重每一個人,無論他是可憐的還是可笑的。應當記住,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與我們同一的靈魂。即使一個人在靈魂和肉體上都是令人憎厭的,也應當這樣想:“是的,世界上有這樣畸形的人是不可避免的,應當容忍他們。”如果我們對這些人表示出我們的憎厭,這首先說,是我們不公正;其次,我們是在把這些人引入一場你死我活的戰斗。
無論他是怎樣的,他都不可能改變自己。如果我們對一個人表現出敵意,他除了像與不共戴天的仇敵一樣與我們斗爭,還能怎么做呢。其實,如果他能改變其固有的樣子,我們是愿意與其友善相處的。但要他改變是不可能的。因此,應當對每個人都以善相待,不管他是什么樣的人,而不去要求他做力所不及的事:即不要求一個人改變其自我面貌。
《生活之路》
人們可以不去想什么是壞事,但是一定要認為做壞事是一種罪惡。
《上帝的天國在你心中》
人們說,對于做善事的人來說,無須獎賞。如果認為獎賞并不在你心中,而且不是在此刻,只是在未來,那么這種說法就是對的。但如果沒有獎賞,如果善不給人帶來快樂,那么人就不會去做善事。問題僅在于,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獎賞。真正的獎賞不是外在的,也不在未來,而是在內心和現在:即在于改善自己的靈魂。這既是獎賞,也是做善事的動機所在。
《生活之路》
你最好在心中刻著:就算他是個非常不道德、不公平、愚蠢且令人不愉快的人,如果你停止對他尊敬,那么不只你與他的關聯,就連與世界所有心靈上的關聯,都會因此中斷。
《人生之道》
不能愛美麗的虛偽。
《藝術論》
想要擁有自由,就要適應無欲的自我。
《人生之道》
懷疑是人類天生的弱點。
《安娜·卡列尼娜》
結識他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要怎樣做才能結識所有的人?我自然結識我的家人,但是要結識其他的人,怎么做才好?我和我自己的朋友及所有的俄羅斯人、所有的基督徒都有關聯,但是和不認識的人、其他民族及異教徒,要如何來建立關系?世上有那么多的人,且每個人都不相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打破彼此的陌生?
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丟掉“別人”這個意識,不要想去和“別人”打交道,用自己心中與所有人心中的靈魂,彼此相連。
《人生之道》
如果行善有原因,那便是不善。如果行善有結果,亦即有報酬,那也不是善。真正的善,被鎖于原因與結果的門外。
《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常常以為摸得到的東西就是存在著的。但是,事實上卻是相反的。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東西都是虛無的,只有我們的“我”,也就是我們的靈魂,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
《人生之道》
人事關系在社會上是一種資本,若要它經久,就不得不節用。
《戰爭與和平》
問:在慌忙之際,要做些什么才好?
答:最好什么都不要做。
《人生之道》
嫉妒是一種可恥的感情。
《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常常會以“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為借口,傲然地拒絕一些純娛樂。雖然他們并不認為純粹的快樂游玩,比一些平常的工作重要,但是忙碌的人們用以拒絕娛樂的借口,卻是一些不做還比較好的工作。
《人生之道》
每當有人問我“要如何來服務別人”的時候,我會這樣子回答:“對別人行善,不是捐錢給別人,而是行善。”行善,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捐錢。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行善和捐錢不僅是完全不同,幾乎是相反的兩件事。金錢本身就是一種罪惡,捐錢就如同行惡。把捐錢當做行善的錯誤想法,或許在人們行善之時,可以讓人們逃離擁有金錢的罪惡感,然而捐錢的舉動,卻只能稍微讓人們減少一點罪惡感。真正的行善,是為別人做好事。為了了解對別人來說什么事是好事,我們必須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的關系。所以,行善不需要金錢。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暫時拋開生活上沒有意義的一些習慣。不要老是擔心衣服和鞋子會不會弄臟,不要害怕蟑螂或虱子之類的小蟲子,也不要懼怕傷寒、白喉或天花。我們要做的,是親近衣著襤褸的人,坐在他們的床邊與他們閑話家常,讓他們感覺到我們一點都不裝模作樣,一點也不驕傲,而且尊重他們敬愛他們。我們必得在為達到這個目標而舍棄自我的過程中,探索人生的意義。
《關于莫斯科市的人口普查》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日記》
誰也不滿足于自己的財產,誰都滿足于自己的聰明。
《安娜·卡列尼娜》
反悔重做,比什么都沒做還糟。急躁匆忙的結果,比遲緩延宕的結果還不如人意。
良心的苛責,對沒做過的事,總比對做過的事來得少。
《人生之道》
如果給予別人的并非自己所犧牲的東西,只不過是自己所剩余不要的東西罷了,如此只會使受者感到憤慨而已。
《人生之道》
隨便什么都比虛偽和欺騙好。
《安娜·卡列尼娜》
如果你注意到社會組織中的壞處,而想糾正它的話,那么你必須要知道,糾正的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更好的人。為了讓所有的人都能成為更好的人,你惟一能做的事,就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人生之道》
如果說貧窮的人很悲慘,富有的人則是雙倍的悲慘。
《人生之道》
有錢人的自滿并非良舉,而窮人的嫉妒則更加惡劣。指責有錢人的舉動,對比自己更貧窮的人來說,與有錢人的作為是一樣的,而這種人實在不少。
《人生之道》
聲稱為了維護正義而結束別人的生命,就如同一個人重蹈使他損失一只手的災厄之中,并為了正義而將他的另一只手斬斷的作為一般,兩者極為相似。
《上帝的天國在你心中》
實業家為了補償因利用別人的勞力而加諸于別人身上的苦難,他們盡其所能不斷地斂取財富,不斷地為剝奪別人的勞力而努力。
《怎么辦》
富有人們的滿足,是從貧窮人們的淚水中得來的。
《人生之道》
人們依自己的判斷力而時常犯的一個極大的錯誤,是認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都是好的。人們喜歡富裕,因而在人們內心當中,明明認為財富不是好東西,卻硬要強迫自己把富裕想成是好東西。
《人生之道》
富有是罪孽深重、骯臟下流之物。
尤其是靠土地私有而發財,沒有比這更罪惡更下流的財富。
所謂的土地所有“權”,全部都是從全世界一半人口手中奪來,被某一部分人據為己有的合法正當的繼承財產。
《人生之道》
因吃太多美食或缺乏勞動而病死的人,遠比餓死的人來得多。
《人生之道》
我們如果完全知道我們的行為后果,那么也可以知道這個行為毫不足取。
《人生之道》
受痛苦折磨而忍受不住的人,將自己的生活與世界遠遠地隔離。為了拿因自己的錯誤而造成的痛苦來向世界質疑,不但否認了自己的過錯,也不認為自己有罪;而對于他認為是世界的過錯所制造并加諸于他的痛苦,只會一味地反抗。
《人生論》
對上流社會的我們來說,不僅要避免欺騙他人和自己,更要懂得悔改。而根植于我們的教養、優雅、才氣等形態之上的傲慢,更必須要驅除才行。不要拒絕和民眾分享你所獲得的有用東西,要停止自詡為民眾的恩人或上等人的驕傲,認定自己是墮落于罪惡深淵的無用之人,而為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努力不懈。對民眾施舍、屈辱以及虐待,是必須禁止的事。
《怎么辦》
吃飯時談話轉上彼爾的婚事。
“我聽到的時候非常吃驚”,安德列王爵說道。
彼爾臉紅了,一提到這個他總是這樣,于是趕快說道:
“我什么時候一定把一切經過告訴您。不過您知道,一切都過去了,永遠過去了。”
“永遠?”安德列王爵說道。“沒有永遠的事呀。”
“不過您知道那是怎樣結局的,是不是?你聽到那場決斗了吧?”
“那末說來你也不得不干這一手了!”
“我感謝上帝一件事,就是我不曾打死那個人,”彼爾說道。
“為什么那樣呢?”安德列王爵問道,“殺掉一條惡狗實在是一件好事呀。”
“不對,殺人是不好的——錯誤的。”
“為什么是錯誤的呢?”安德列王爵追問道,“人類生就不能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人們過去常錯,將來也常錯,在判斷是非問題上尤其是這樣。
《戰爭與和平》
擁有比足以養家的土地還大許多的土地,豈止是使勞動者淪落至貧窮、災禍甚至墮落的幫兇而已,應該說是主兇才對。
《人生之道》
沒有必要尊敬富有的人,更不要羨慕富有的人,我們要遠離他們的生活,并哀憐他們。而富有的人們,不可夸耀自己的財富,應該要為自己的財富感到羞愧。
《人生之道》
終日玩樂的富有人們,熱衷于用奢豪的生活來欺蒙世人的眼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該受人輕視的,也感覺得到別人的輕蔑眼光。
《人生之道》
人們總是想逃離貧乏,為追求財富而努力。但是,貧窮與困乏會給人們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力量,相反地,過剩和奢侈,會引導人們走向虛弱與破滅。
貧乏的人舍棄對身體和精神有益的困厄,追求對身體和精神有害的富裕,這種舉動不僅浪費而且無用。
《人生之道》
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不要去委托別人。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家門前打掃干凈的話,整條街道看起來不是就漂亮多了嗎?
《人生之道》
惡魔有各式各樣引人上鉤的釣餌。但是,對于懶惰的人,根本不需要什么釣餌。即使看到沒有餌的釣鉤,懶人也會自動上鉤。
《人生之道》
如果你想要安定和自由地過活,遠離那些并非缺之不可的東西吧!
《人生之道》
有一些好事,常常是在不經意中完成的,所以越想努力做好事,反而會使事情更糟。
《兩個驃騎兵》
兒童比成人還要聰明。兒童不知道人世間所謂的身份或地位,但卻感覺得到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和自己心中相同的靈魂。
《人生之道》
不自我約束,不可能會有善的生活。沒有自我約束,無法想象任何形式的善的生活。要達到善的生活,完全得靠自我約束才行。
《最初的階段》
與探討靈魂為何物比起來,探求肉體為何物的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雖然肉體與我們是如此地親近,但肉體終究為他人之物,只有靈魂才是我們自己的。
《人生之道》
假設人們必得勞動精神來服務別人,那么在完成這個使命的過程中,人們可能會吃許多苦。因為,精神世界是經過苦惱的陣痛,才誕生于世的。
《怎么辦》
穿上合身的衣服,不如穿上合良心的衣服。
《人生之道》
一個人若擁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會令許多其他的人為一些必需品而傷腦筋。
《人生之道》
人們即使不靠自己來認識自己的靈魂,那并非就意味著他是個沒有靈魂的人,只不過是他還未去意識他的靈魂罷了!
《人生之道》
不死之靈魂需要有同樣不朽的事業。靈魂所安排完成的事業,是自己也是世界不可限量的成就。
《人生之道》
沒有苦惱,便收不到精神的果實。
《怎么辦》
如果你想要和所有的人快樂地生活,你便不能斷絕及遠離別人,而且要與別人緊緊相連。
《人生之道》
如果你想要安定和自由地過活,遠離那些并非缺之不可的東西吧!
《人生之道》
成為善人以及營造善的生活,只在于施多于受。
《最初的階段》
當你不知道要如何做才好,或是當你不知道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的時候,你最好有個心理準備——打消念頭通常比你去做,結果會比較好。當你實在無法打消念頭,或者當你確實知道這是一件好事的時候,你應該不會詢問自己,做比較好或是不做比較好吧?當你如此問自己的時候,你自己一定知道原定的想法可以改變,而且這件事不見得是好事。如果你想做的那件事,好得讓你挑不出毛病,你應該不會那樣詢問自己吧?
《人生之道》
對于“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個問題,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如下的答案——
其一,不要對自己說謊。不管自己的人生之道偏離了理性所開創的真理之道有多遠,也不懼怕真理。
其二,舍棄自以為比別人正確、比別人優越、惟我獨尊的驕傲,視自己為罪惡深重的人。
其三,實踐人類恒久不變、光明正大的規則。亦即為維持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而努力,與大自然奮戰到底。
《怎么辦》
揭穿別人的虛偽,是何其痛快的事;而發現自己隱藏在某處的虛偽,拆穿自己的虛偽,更是十分痛快的事。何不盡己所能,多為自己尋找這份樂趣?
《怎么辦》
他對自己非常嚴格,連別人的惡事都知道得不多。
《怎么辦》
善良又聰明的人,在他想著別人比他自己更磊落更聰明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他與別人不同。
《怎么辦》
人對自己的長相或外表感到驕傲,是非常愚蠢的事。而因自己的親友、祖先,或者階級、民族而表現傲慢的人,更加地愚不可及。
這個世界的罪惡,大半是由這種傲慢產生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仇視、家族與家族之間的爭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全都是因這種傲慢而起。
《人生之道》
誰都知道,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是一種愚蠢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家庭比其他家庭優秀的想法,更加的愚蠢,但是人們往往不曉得這個道理,還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美德。而民族的優越感,更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但是,人們往往不認清這個道理,反而推崇這種民族優越感,認為這是一種偉大的美德。
《人生之道》
高傲的人像是罩上一層冰霜,任何一種好的感情,都無法打破這層防衛。
《人生之道》
我們絕對不可以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善良、比別人優秀。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測量自己的智慧與美德,故遑論去測量他人的智慧與美德。
《人生之道》
虛榮心和真實的悲傷,是完全矛盾的兩種感情。但是,兩者同為深植在人類本性中的感情,所以即使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也不能完全驅走人的虛榮心。悲傷時的虛榮心,是希望別人能為他悲嘆,希望別人能把他當成不幸、堅強的人。像這樣狡猾的希望,雖然我們自己不曾發現,但是每當我們極度悲傷的時候,它就會糾纏上我們,從悲傷那兒奪去我們的力量、尊嚴與誠實。
《童年》
你給予別人的,永遠都是屬于你的;你不打算給別人的,終究還是別人的。
如果你從自己的身上拿了什么東西給別人,這是你對自己的行善,而且這個善永遠都是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夠奪走它。
就算你不想給別人想要的東西,那只不過是暫時或在不得不給別人之前,寄放在自己身上罷了。當死亡來訪之日,你不得不放手一切。
《怎么辦》
滿足自己的人,常常會對別人不滿。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的人,常常會對別人感到滿意。
《怎么辦》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他人的人身上,而在于能夠戰勝自己,不讓動物性本能支配自己的人身上。
《怎么辦》
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自己所迫害的人及自己所殺害的人的表情,或者以和自己做一樣事情的人實在不勝枚舉為理由,而心安理得,且不以為自己是個迫害者或殺人犯。或許你可以說,你不知道你手上的錢是來自何處,所以你不是迫害者也不是殺人犯。但是如果你知道這些金錢的出處,那么你對別人(對別人,不管什么事,總是有理由可說)以及自己的良心,絕對毫無辯解的余地。
《怎么辦》
決定什么東西是必要的或是好的之主宰,既不是別人的意見也不是世界的潮流,而是自己和自己的心。
《懺悔》
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僅僅如此,也能提升別人的生活,而達到視人如己。因此,我若提升了我自己,也就是提升了所有的人。
《教條神學批判》
我們認為,對別人所說的謊言,特別是有某種原因的謊言,是一種惡劣的行為。但是,我們卻一點也不畏懼自欺的謊言。事實上,不管欺騙他人的謊言是多么的惡劣、虛假且顯而易見,一旦跟欺騙自己的謊言比起來,就會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卻常在這個自欺的謊言上,筑起自己的生活。
《怎么辦》
任何事,依靠真實比依靠虛假,更能快速直接地解決問題。因此,對別人說謊只會使問題更趨混亂而無法解決,用真實粉飾欺騙自我的謊言,更會毀滅人的一生。
《怎么辦》
你不能輕易地原諒自己,如此一來,你才能很快地寬恕別人。
《怎么辦》
自己是什么?是無限永恒的一部分。
《懺悔》
責備別人,通常不是件正確的事。因為,絕對沒有人能夠知道,受責備的人心理的變化,以及他的想法。
《怎么辦》
當面指責別人,絕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就如同在侮辱別人。暗地里挑別人的毛病,更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因為這就像是欺瞞別人的舉動。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找別人的錯誤,并忘掉別人的缺點,而自己的缺點,則不能不找出來,并且銘記在心。
《怎么辦》
完成道德的事業,才不至于因為滿足于自己的成就,而阻撓了自己的進步。
幸運的是,在我們力爭上游的途中,對自己的滿足,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出現。所以,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我們才能看到令人滿意的成果。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進步,那是我們根本不會再進步,或是正在退步的一種征兆。
《怎么辦》
你說你的周圍沒有一個好人,如果你真的這么認為,這證明你也不是個好人。
《人生之道》
憎惡常常來自無能。
《人生之道》
不管事件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事后這樣說:“我說會這樣吧?”經常有這樣的結論。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曾作出的無數結論中,有許多是與事物的結局相反的猜測。
《戰爭與和平》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俄國文學史》
在一切日常瑣事上,聰明不在于知道應該做什么,而在于知道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外國名言一千句》
聰明才智不在于知識淵博。我們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聰明才智不在于盡量地多知道,而在于知道最必要的東西,知道哪些東西不甚需要,哪些東西根本不需要。
《外國名言一千句》
如果你覺得有一點生氣,在做什么事或開口說話之前,最好先數到十。如果你感到非常憤怒,那就數到一百。
如果你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都能想到這一點,那么也就不需要數了。
《人生之道》
人們處于違反自己良心的立場時,不可能受制于他人,再來違反自己的意志。
如果你現在位于某個立場,這不是因為他人有所需要,而是因為你自己希望的緣故。
《上帝的天國在你心中》
人的自我評價越高,越容易對別人感到憎惡。人越謙虛,越會變得善良,憤怒也會越變越少。
《人生之道》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俄國文學史》
曾經有某個人對你無禮,并惹你生氣,事后你在心中深植了對他的敵意,因此你每次想到他,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這全是因為守候在你心頭的惡魔,趁著你憤恨煩躁的一瞬間,占據了你的心,并反客為主地支配你整個人。將這個惡魔驅逐出境吧!小心謹慎,不要讓惡魔有跳進你心頭的機會!
《人生之道》
寬恕并不是口頭上說:“我原諒你了!”就好了。對于對自己無禮的人的恨意,亦即敵意,都要從心里掃除干凈,這才叫做寬恕。為此,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罪惡。如果我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罪惡,我們一定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比惹我們生氣的人的行為,還要惡劣得多。
《人生之道》
沒有人想到,承認一種與是非標準不相符合的偉大,不過是承認他自己的沒有價值和無限的卑劣。
在我們看來,有了基督給我們定下的善惡標準,就沒有不能衡量的人類行為。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戰爭與和平》
投石入深水中,不會使水混濁。人也一樣。受到侮辱時立刻會發怒的人,不是河川,而只是一灘水罷了。
《人生之道》
給自己辯護的人,告發了他自己。
《戰爭與和平》
人們常喜歡挖掘別人的缺點,來凸顯自己的存在。這也正暴露了人們自己的缺點。
人越是聰明善良,越會發現別人的優點。相反地,越愚蠢及心腸不好的人,越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
《人生之道》
只要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就一定會達到目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為何有些人在和對手碰面時,很幸運地只見到他壞的一面,而無視他所有的優點;而相反地,有些人只在對手身上找到優點,尤其是勝過自己的優點,即使那會成為緊緊刺痛他胸口的記憶。
《安娜·卡列尼娜》
我們尋找偉大的人物,我們除了他們的理想的模仿者而外,一無所獲。
《戰爭與和平》
在一個聽差看來,任何人都算不得偉大,因為一個聽差對于偉大有他自己的想法。
《戰爭與和平》
最好不要想明天的事。所以,我們只好不停地想著,如何讓今天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工作,能做得更好更完美。
《人生之道》
如果我能夠強制別人去做好事,或者是我所想的事,那么同樣的,別人也能強制我去做好事,或者做他們所想的事。即使雙方所認為的好事,以及心中所想的事,完全背道而馳,也是如此。
《人生之道》
宗教,是人類在自己的人格與無限宇宙(或者宇宙的根本)之間,建立起來的特定關系。道德,則是從這個關系中衍生出來的,不斷絕的生活指針。
《宗教與道德》
如果我把在地質學、天文學、歷史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所知的東西,告訴一個在這些方面一無所知的人,他因為得到了全新的知識,故絕不會說:“這有什么新鮮!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嗎?我老早就知道了!”之類的話。但是,如果你要訴說的,是有關道德上的最高尚真理,那么你最好試著用仿佛未曾有人表現過的、極其簡潔易懂的方式來表達。大部分的人,特別是不關心道德問題的人,或是在聽了你有關道德真理的闡述之后產生不快的人,一定會說:“誰不知道你說的?這不就是人們經常耳提面命的事嗎?”他們認為這些全是陳腔濫調。只有重視、尊敬道德真理的人,才會了解道德的真理,才會使道德的真理化為簡單明了的道理——亦即從冷漠茫然中意識到的希望和想象,以及從漠然捕風捉影的表現,轉移到積極要求某種適當做為的明確表現。這是極其寶貴的作為。他們知道,這必須要經歷長久的辛勞與痛苦,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我們習慣把道德上的教誨,想成非常迂腐無聊的東西,認為在這當中不可能會有新鮮有趣的事物。但是,在被人們認為與道德似乎沒什么關系的各種重要活動當中,包括政治的、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活動等,人類生活的全部,漸漸地在發揚光大道德的真理,并漸漸地化道德的真理為簡單明確的道理。除此之外,人類未抱有任何的目標。
《怎么辦》
只有完成內在的道德,才能改善個人與社會的生活——這是人類的生活法則。
《宗教是什么及其本質是什么》
從外表來看,人類是從事著商業、締結條約、戰爭、科學、藝術等事業。但事實上,人類的重要事業及正面經營的事業只有一個,亦即探明人類賴以為生的支柱——道德的規則。道德的規則早已具備,只待人們去探索、解明。不需要道德規則的人,認為去探索解明道德規則的做法,既無聊且毫無價值。但是,去探索解明道德規則,是全人類重要且惟一的事業。這個重要性,就好比區分刀子的好用與不好用一般,很難分辨,每把刀子看起來都一樣。對于不用刀子的人來說,刀子好用與不好用之間,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對于刀子的好壞會影響到自己生活的人來說,刀子的好壞與否,是非常重大的問題。這樣的人,只有在刀子鋒利好用的時候,亦即在刀子派得上用場的時候,才會了解維持刀刃的鋒利,須得花上無止盡的功夫。
《怎么辦》
斷離宗教而想建立道德的嘗試,就如同打算移植喜愛的花草,但卻認為根無用且礙眼而把根摘掉的幼童作為一樣。沒有宗教為基礎,不可能會有毫無虛假的真實道德,這就如同世上不可能會有無根的植物。
《宗教與道德》
回憶往事與想象未來,是為了在探索過去或未來之后,使我們在決定現在的行為時能夠比較正確,而不是為了憂傷過去及為未來準備。
《人生之道》
有兩個方法可以讓人們逃離貧乏的痛苦。一種是增加自己的財富,另一種是讓自己習慣于滿足一點點的東西。財富的增加,經常是靠不正當的手段,而且不一定行得通。而縮小自己的欲望,非但行得通,還是與心靈交會的一種美事。
《人生之道》
沒有能力根據自己本質上的價值來對人表示尊敬的人,往往會本能地害怕與部下接觸,而恣意地表現出自大的態度,并盡力遠離別人對自己的批評。
《八月的塞瓦斯托堡》
不自己思考事物的人,是別人思想的奴隸。作為別人思想的奴隸,遠比肉體成為別人的奴隸,更加卑賤。不管別人用任何語言加諸于你,都不要在意,你要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
《人生之道》
人們要是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妨礙他改變姿勢的時候,即使他保持著同樣的姿勢蹺著二郎腿,不管多久都可以一直坐下去的時候,他的腳就會開始發麻、僵硬,心里只想著哪個地方可以讓他伸一伸腿?
《安娜·卡列尼娜》
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要盡可能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托爾斯泰傳》
我們應當寬容小的弱點;……我們應當體諒每一個人。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戰爭與和平》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
《外國名言一千句》
為其所應為,這樣的人才是勇敢的。
《襲擊》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
《外國名言一千句》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別人的思想來生活和行動的。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別人的思想生活,這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有些人,在大多數場合下,總是用自己的思想做智力的游戲,對待自己的理智如同對待一個摘掉了傳動帶的飛輪似的,因而他們在行動中總是順應別人的思想,順應風俗、傳統、法律。有的人卻認為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一切活動的主要推動力,幾乎永遠傾聽自己的理智的要求,順應這種要求,只有偶爾,而且是在經過批判的衡量以后,才遵照別人所決定的意見來行動。西蒙松就是這樣的人。他對一切事情都用他的理智來檢查和決定,而且一旦做出決定,就一定照著去做。
《復活》
在上流社會里吃得開,是在不得不認真以避免喪失之時的一種資本。
《戰爭與和平》
在出門之際生活步調激變的時候,還有余力仔細考慮自己行動的人,很容易會被真正的沉思所擄。這個時候,他大都會檢討過去,并試著為未來作一番設計。
《戰爭與和平》
我們絕對無法知道我們行為的后果。因為,我們的行為后果全是存在于無限時間之內的無限。
《人生之道》
只有跪在強者之前的人,才會認為強者偉大。但是,只要他們站起來與強者并立,他們可能會發覺,他們心目中的強者,和自己并沒有什么兩樣。
《人生之道》
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戰爭與和平》
如果你做某件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你不會或不愿做好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外國名言一千句》
人家不要你去,你卻去湊熱鬧,這算不得勇敢……該怎樣行動,就怎樣行動,這就是勇敢。
我記得柏拉圖給勇敢下的定義是:“知道什么應該害怕和什么不應該害怕。”大尉的定義雖然籠統,不夠明確,他們兩人的基本觀點倒并不像字面上那樣分歧,甚至可以說,大尉的定義比那位希臘哲學家的定義更加準確,因為大尉要是能像柏拉圖那樣善于表達自己的意思,他準會這樣說:“該怕的怕,不該怕的不怕,這就是勇敢。”
《襲擊》《一個地主的早晨》
說來真奇怪,認為美就是善,這是多么嚴重的錯覺啊!
《克萊采奏鳴曲》
我認為,每逢危險關頭,人人都得作一番選擇:出于責任感的選擇,就是勇敢;出于卑劣感情的選擇,就是懦怯。因此,一個人出于虛榮、好奇或者貪婪而去冒生命的危險,不能算勇敢;反過來,一個人出于正當的家庭責任感或者某種信仰而避開危險,不能算懦怯。
《襲擊》《一個地主的早晨》
快樂不在于發現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
最惡劣的強盜,并非是為偷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的人,而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卻緊緊地握在手中,死也不放給需要者的人,就如有錢人平日的作為一般。
《人生之道》
我們挖掘自己的靈魂,常常會挖到沒有被發現過的東西。
《安娜·卡列尼娜》
借東西給別人,就像把東西丟到山底一樣。想拿回借出去的東西,就像把東西推到山頂一樣。
《酒的起源》
任何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知道自己的快樂,全是從別人的痛苦那兒買來的,而自己的痛苦,全是因為自己的快樂不夠完整的緣故。快樂和痛苦是彼此共生缺一不可的,沒有痛苦也就感覺不出快樂。
《人生論》
勇敢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養的必然結果。
《高加索回憶片斷·一個被貶謫的軍官》《一個地主的早晨》
幸運的不是始終去做你所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終希望達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俄國〕
近衛軍寧肯犧牲,決不投降!在滑鐵盧說這句話的法國人和說過別的名言的英雄(特別是法國的英雄),他們確實是勇敢的,也確實說過令人難忘的豪言壯語。然而,他們的勇敢跟大尉的勇敢卻是有差別的。不論在什么場合,我們的這位英雄,即使心里想起什么豪邁的話,他也決不會說出口來,因為第一,他怕說了豪邁的話,反而會毀了豪邁的事業;第二,要是一個人覺得能勝任一件豪邁的事,就根本用不著說什么話。我認為,這是俄羅斯人勇敢的獨特而崇高之處。因此,聽到我們的青年軍人說些庸俗的法國話,企圖仿效陳舊的法蘭西騎士精神,一顆俄羅斯的心怎能不覺得難受呢?……
《襲擊》《一個地主的早晨》
幻想里有優于現實的一面,現實里也有優于幻想的一面。完滿的幸福將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
幸福是在于為別人而生活。
《哥薩克》
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外國名言一千句》
如果一個人在我們這樣的生活中沒有虛榮心,他就沒有充分的理由去生活。
《克萊來·朔拿大》
他又驚又喜地發現:對危險的恐懼,以及那種惟恐自己成為懦夫的更大的恐懼,雖然仍使他覺得有點不安,卻遠不如昨夜那樣厲害了。這一方面是由于當時正在白天,而且忙于活動,另一方面(主要的)是由于任何強烈的感情都不可能長久維持同等強度,恐懼也是如此。總而言之,他已經熬過最恐懼的時刻了。
《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一個地主的早晨》
有些人,無論在什么事情上面,遇到成功的敵手的時候,馬上就不睬他的一切優點,只看到缺點。反之,也有些人,他們頂希望在幸運的敵手身上找出勝過自己的特點,帶著劇烈的創痛專門尋找長處。
《安娜·卡列尼娜》
有一種極為常見而且流傳很廣的迷信,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和確定的品性,認為人有善良的,有兇惡的,有聰明的,有愚蠢的,有精力充沛的,有冷漠疲沓的,等等。其實人不是這樣。我們談到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于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于愚蠢的時候,精力充沛的時候多于冷漠疲沓的時候,或者剛好相反。至于我們談到一個人,說他善良或者聰明,又談到另一個人,說他兇惡或者愚蠢,那就不對了。然而我們總是這樣把人分類。這是不合實情的。人好比河,所有的河里的水都一樣,到處都是同一個樣子,可是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狹窄,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寬闊,有的地方水流緩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澄,有的地方河水冰涼,有的地方河水混濁,有的地方河水暖和。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胎,有的時候表現這一些人性,有的時候又表現那一些人性。他常常變得完全不像他自己,同時卻又始終是他自己。在某些人身上,這類變化特別劇烈。聶赫留朵夫就屬于這類人。在他身上,這些變化之所以發生,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又有精神方面的原因。目前在他身上,就在發生這樣的變化。
《復活》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別人的思想來生活和行動的。
《復活》
假如你在決斗以前,立下遺囑,寫給父母熱情的信,以為你可能被打死,那你就是一個傻瓜,一定失敗。假如你去時懷著盡可能快而準確地打死你的對手的堅定意向,那就一切順利,如我們那個考斯特洛馬獵熊的人時常告訴我的。“人人都怕熊,”他說道,“但是你一看見一頭熊,你的懼怕就都消失了,你惟一的念頭是不讓它逃走了!”我就是這樣的。
《戰爭與和平》
誰也不滿足自己的財產,誰都滿足于自己的聰明。
《安娜·卡列尼娜》
意識是與理性完全無關的自我認識的來源。人類借著理性來觀察自己,但是只有借著意識他才認識自己。
《戰爭與和平》
面對危險的脅迫,人類靈魂中總有勢均力敵的兩種聲音:一種很合理教人考慮危險的性質和避免危險的方法;另一種則更合理地說,考慮危險太令人喪氣和痛苦了,因為預見一切和回避大勢不在人類能力之內,所以在痛苦的事到來以前還是不去管它而去想愉快的事好。一個人在孤獨中,大致聽第一種聲音,但是在社會中,就要聽第二種了。
《戰爭與和平》
我將在“歷史”的封面上寫上這樣的題詞:“我無所諱言”。
《日記》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最后的日記》
彼爾又自言自語道,“我們所能知道的不過是我們什么也不知道。這乃是人類智慧的頂點。”
《戰爭與和平》
共濟會會員 最高級的智慧不單單地建立在理性上,理性的知識分作物理、歷史、化學,以及諸如此類的塵世科學,最高級的智慧不建立在這上頭。最高級的智慧是一。最高級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為要接受那種科學,清洗和革新我們內在的自己是必要的,所以在我們能知道以前,信仰和改善我們自己是必要的。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有上帝注入我們靈魂中的所謂良心的光。
《戰爭與和平》
產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樸素的。
《外國名言一千句》
高傲的人,會受到各種懲罰。其中最為嚴重的懲罰,是不管他擁有什么樣的優點,不管他如何地努力,都無法讓別人喜愛他。
《人生之道》
使別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不容易。
《一個地主的早晨》
人們常說,以真心對待別人,就算是用惡來回報別人的惡,也無所謂。這是個錯誤的想法,只是用來欺騙自己的藉口罷了。以惡來回報別人的惡,并不是真心在對待別人,而是報仇。用惡來矯治惡,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人生之道》
一個人在心醉神迷的時刻往往最自私。
《哥薩克》
傲慢與意識到身為人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傲慢會隨著他人表面上的敬意與稱贊而增加,相反地,自我價值的意識會因為表面上的侮辱與非難,愈發地堅強。
《人生之道》
我欺騙不了我自己。
《復活》
不幸的人喜歡見到同情他的人,喜歡向別人訴說痛苦,喜歡聽充滿愛與同情的話。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堡》
高傲的人,不只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優秀,還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的民族更優秀。就如俄羅斯人認為俄羅斯民族最優秀、波蘭人認為波蘭人最優秀、猶太人認為猶太人最優秀一般,如果說個人的傲慢對個人有害,那么民族的傲慢更是加倍的有害。這種傲慢,曾使不知數百萬的人走向毀滅,而今正在重演這個歷史。
《人生之道》
滿足自己的人,其實只擁有一點點值得滿足的東西。
《人生之道》
顯示心靈的優點比顯示外形的美更好,更有價值。
《家庭的幸福》
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慣。但是,為什么抽煙和喝酒是大家共同的習慣?連有錢人和窮人都相同。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感到不滿。人們之所以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是因為所有的人都在追求肉體上的快樂。肉體是永遠無法感到滿足的。因為這個不滿,不管窮人或有錢人,大家都打算用抽煙和飲酒,來忘卻自己。
《人生之道》
越是愛自己,越會跟他人爭奪,引起他人的仇視,于是彼此就起而以刀刃相向。越是想要逃避痛苦,痛苦就越強烈。這就如同越是想從死亡線上掙脫,死亡就越顯得恐怖。
《人生論》
成功惟一的先決條件是忍耐。許多事的最大障礙,特別是以往曾造成的一些損失,都是因為太急躁的緣故。這一點不可不銘記在心。
《日記》
心胸狹窄的人,他的苦惱是由于不明了別人對他的評價而產生的。所以,不管是任何的評價,只要清清楚楚地被表明出來,苦惱就會立刻消失。
《童年》
越覺得狀況很難解決,越沒有付諸行動的必要。因為,我們經常砸壞一些因我們行動的付出而開始有些好轉的狀況。
《人生之道》
真實的最確實特征,是簡單明了。虛偽通常很復雜、棘手,而且饒舌。
《人生之道》
人們只有在徹底了解什么是自己沒有必要去做的事之后,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必須去做的事。不做沒有必要做的事,自然會去做該做的事,即使自己不明白為了什么,也可能會去做。
《人生之道》
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顆能使他成為英雄的高尚的火花。
《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
如果你不想做壞事,除了要訓練自己不去做壞事之外,還要克制自己不說壞話,最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不起壞的念頭。不說壞話,是指當你興起要嘲笑別人、挑別人毛病、責罵別人的念頭時,要馬上閉嘴,并掩起耳朵。當你的腦海中出現惡念之時,就算對方真的令你感覺很惡劣,也不要管對方是否真的該罵,你都要立刻將你的惡念驅逐出境,并轉移你的注意力到其他的事情上。訓練自己口不出惡言、心不思惡念,才有可能與壞事絕緣。
《人生之道》
盡心盡力做好事,不如努力去做個好人;為光明燦爛的前途而努力,不如盡力做個光明磊落的人。人類的靈魂就住在玻璃瓶里,人們可以擦亮整個瓶子,也可以污染整個瓶子。沒有污染的玻璃瓶,真理的光才可能射透、發亮,且不但是自己發光,也照射到別人。因此,保護自己的玻璃瓶不受到污染,亦即內在的培養,是人類最重要的課題。千萬不要讓自己受到污染!如此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并照亮別人。
《人生之道》
嘴里指責戰爭、監獄等暴力行為,一邊卻直接參與這些行為的人,實在是不少。
現代人即使不想做不道德的事,在別人要求你參與做任何事的時候,就算這件事外表看起來不是壞事,你也要非常小心地深刻檢討才可以。人們在吃炸羊排的時候,不能不知道炸羊排是殺了羊之后,才能制造出來的。同時,在兵工廠或火藥工廠工作的人,或者作為一個軍官、一個征稅的官吏,在領取酬勞的時候,不能沒有一個認知,那就是自己所接受的報酬,是參與殺人準備工作所得到的薪水,或是參與搶奪貧困人們的勞動所得,所取得的報酬。
在現代的世界里,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犯罪,并不是偶發的事不要贊美自己,不要責備別人,不要與別人爭執。
《怎么辦》
意志消沉的時候,要像在照顧病人一樣來對待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打算做任何事。
《人生之道》
我們常說時間在流,這是不對的。正在前進的是我們,而不是時間。我們在河上行舟之時,常常以為是兩岸在動,而不是船在動。時間之于我們,也是如此。
《人生之道》
時間不存在,有的話,也只在一瞬間。我們生活的全部,就在這一瞬間,所以在這一瞬間,我們必得付出我們的全力。
《人生之道》
是的,時間會過去,時間會安排一切,原來的關系又會恢復的,……恢復到這樣的地步,使我不再覺得生活中有過變故。
《安娜·卡列尼娜》
只有一個時間是重要的,那就是現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我們惟一有所作為的時間。
《三個問題》
時間只存在于我們之前以及我們之后,而不是在我們的身邊。人一旦只沉浸于過去和未來,便會失去最重要的東西——現在的真實生活。
《人生之道》
上一篇:托爾斯泰關于《讀書·學習》的名言錄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