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法》原文與賞析
《吳子兵法》,又名《吳子》、《吳起》,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它與《孫子》齊名,向來有“孫吳兵法”之稱,受到中外軍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視。唐初魏征曾將其內容收入《群書治要》,供治國安邦參考。現有日、英、法、俄等多種譯本流傳,被西方人士稱為“箴言”和“無價的真理”。
《吳子》,《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吳起》四十八篇,早佚。《吳子》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武經七書》本,共三卷六篇,即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等,軍事思想頗為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戰略思想。他強調首先搞好國內政治,才可對外用兵,同時又強調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2.隨機應變的戰術思想。他十分重視戰爭中各種事物的差別和變化,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作戰方法。3.“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治軍思想。他要求把軍隊訓練成“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的軍隊,發揮士卒各自的特點,使其“樂戰”、“善戰”、“樂死”;要求將帥具備“理、備、果、戒、約”五種素質,懂得用兵“四機”。4.樸素的軍事哲學思想。吳子從五個方面歸納出戰爭發生的原因,分析了戰爭的不同性質,樸素地認識到戰爭所具有的兩重性,體現了樸素的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
作者吳起,戰國時衛國(今山東曹縣北)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381年。吳起重名輕利,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是戰國時期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兵法家。吳起青年赴魯,跟從曾參學儒,因母喪不歸被逐出師門,遂棄儒學武,研讀兵法,被任為魯將,以弱擊強大破齊國,在軍事上初露鋒芒。繼任魏將,為魏國屢立戰功,開疆拓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以拒秦、韓。文侯死,遭陷害,被免職,遂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被任為令尹,輔佐楚悼王進行全面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隨后,吳起率楚軍“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立下赫赫戰功,名揚天下。楚悼王死后,吳起遂被舊貴族殺害。
上一篇:《司馬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