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二《十三·元》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傲睨昭諫,茂異簡言。
【譯文】
唐末羅隱,原名橫,因十次未考中進士,就改名為隱。他善于寫詩,性格傲慢,不同流俗。宋吳簡言,以茂材異學(xué)科中選,后來官至祠部郎中。
【原文】
金書夢玨,紗護卜藩。
【譯文】
唐李玨,開成年間拜相。曾經(jīng)夢入一個洞府,見石壁上用金粉書寫“李玨”二字,正暗喜之時,一仙童說:“這是廣陵的李玨。”他才知是空歡喜一場。唐李藩,曾任宰相。他曾經(jīng)找葫蘆生問卦,葫蘆生說:“你是紗籠中人。”李藩當(dāng)時不甚明白。后新羅國一僧人告訴他,凡是做宰相的人,他的姓名在陰間冥官一定用紗籠罩著。
【原文】
童恢捕虎,古冶冶黿。
【譯文】
漢童恢任不其縣令時,當(dāng)?shù)卦S多老百姓被老虎所傷。童恢抓獲了兩只老虎,對它們說:“按照王法,殺人者死,你們也一樣。誰傷過人,那就低頭認罪吧。”聽了他的話后,一虎閉著眼睛低下了頭。童恢于是就殺了它,放了另一只。齊景公渡黃河,有只黿咬住船頭沉入河中,古冶子提劍追下水去。不久只見古冶子左手持黿頭,右手挾船頭浮出水面,在場的人都很佩服。
【原文】
何奇韓信,香化陳元。
【譯文】
漢蕭何很驚異韓信的才能,便向劉邦力薦韓信。劉邦卻不重用韓信,蕭何責(zé)備劉邦說:“其他的將領(lǐng)都很容易找到,可韓信卻天下無雙啊。”劉邦于是拜韓信為大將。漢仇覽,又名仇香,曾為蒲亭亭長。蒲亭陳元因不孝被母親控告。仇香親自來到陳元家,對陳元曉以大義,感動陳元成了孝子。
【原文】
徐幹《中論》,揚雄《法言》。
【譯文】
徐幹,“建安七子”之一。他反對當(dāng)時流行的訓(xùn)詁章句之學(xué),著有《中論》,辭義典雅。漢揚雄仿照《論語》,用語錄體著《法言》一書,宣揚儒家傳統(tǒng)思想。其書名源于《孝經(jīng)》:“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原文】
力稱烏獲,勇尚孟賁。
【譯文】
烏獲,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因力大無比,得寵于秦武王做了高官。后來舉鼎時折斷手臂而死。孟賁,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力大無比英勇威武。因秦武王重用力士,他跑到秦國,投奔了武王。
【原文】
八龍荀氏,五豸唐門。
【譯文】
漢荀淑生了八個兒子,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名聲。人們稱他的兒子為“八龍”。宋唐詢、唐肅、唐垌、唐介、唐淑問先后擔(dān)任御史一職,人稱“一門五豸”。
【原文】
張瞻炊臼,莊周鼓盆。
【譯文】
江淮王生擅長占卜。張瞻夢見在臼中燒飯,就去找王生解夢。王生對他說:“你回去看不到你妻子了。臼中燒飯,表明沒有釜。釜讀去聲為婦。”張瞻回到家里,妻子果然已經(jīng)死了。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盤膝而坐,敲盆唱歌。惠子問他何故,他回答說:“人生人死,就像花開花謝一樣,不必悲傷。”
【原文】
疏脫士簡,博奧文元。
【譯文】
南朝張率,字士簡,為人疏脫(粗率)。有一次他的仆人載米三千斛回吳縣,途中損失大半。仆人解釋米被鼠雀所吃!張率感嘆道:“壯哉鼠雀!”竟然不再追究。唐蕭穎士,謚文元,學(xué)問淵博,但性情嚴酷。他的仆人杜亮常被他鞭打。但因仰慕他的學(xué)問淵博深奧而不愿離去。
【原文】
敏修未娶,陳嶠初婚。
【譯文】
宋陳敏修,紹興年間年七十三中了探花,尚未娶妻,皇帝于是賜一個宮女嫁給他。宋陳嶠年近六十考中進士,后才娶妻完婚。
【原文】
長公思過,定國平冤。
【譯文】
漢韓延壽,字長公,任高陵縣令期間,有一對兄弟因田產(chǎn)問題發(fā)生糾紛,韓延壽認為此是教化還未深入人心的原因,于是閉門思過。兩兄弟感到十分后悔,不再爭吵。東漢于定國,官至廷尉,審理案件能明察秋毫。當(dāng)時人們稱道:“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為不冤。”
【原文】
陳遵投轄,魏勃掃門。
【譯文】
漢陳遵每次宴請客人,為了不讓客人著急離去,都要先把客人車上的車轄拔下,投入井中。漢魏勃想見丞相曹參,因無錢送門包,便在大清早去打掃丞相家門。守門人問他何故,他說:“希望見到丞相,因此掃門,借以自通。”守門人于是向曹參引見了他。
【原文】
孫璉織屨,阮咸曝裈。
【譯文】
宋孫璉善于吟詩作歌,以耕田織屨為生,活到百歲。晉阮咸行為放蕩,不拘小節(jié),與叔父阮籍齊名。夏天,阮咸用竹竿掛犢鼻裈晾在庭院里。
【原文】
晦堂無隱,溈山不言。
【譯文】
宋黃庭堅因不理解“吾無隱乎爾”意義,便請教黃堂寺長者晦堂老子。時正值八月,晦堂老子問他:“你聞到桂花香了嗎?”答曰:“聞到了。”晦堂老子說:“吾無隱乎爾!”黃庭堅嘆服。唐香巖禪師參見溈山禪師,溈山說:“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香巖茫然不解,請求溈山解釋,溈山不言,香巖只好哭著告辭。后來香巖偶然拋瓦礫,撞在竹上,聽到聲音,忽然省悟。于是沐浴焚香,遙拜溈山,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若為說破,今日何有!”
上一篇:治家名言·弟子規(guī)—清李毓秀《泛愛眾而親仁》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二《十四·寒》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