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
〔主術訓〕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雖在斷割之中①,其所不忍之色可見也;智者,雖煩難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見也②。
〔注釋〕 ① 斷割: 困難的決斷,抉擇。 ② 暗: 愚昧。
【鑒賞】此語出自《主術訓》。它的意思是說,普遍地愛護各種生物而不愛護人類本身,就不能叫“仁”。“仁”本是儒家所竭力提倡的道德品質之一,《淮南子》作者在這里將之作為君主的重要品質,與“智”一樣,都放到“人主之術”的語境下加以闡述。從而,“仁”不僅僅是君子必修的德性之一,也不僅僅是君子必備的道德品質之一,還是君主實現其統御百姓、治理國家的重要政治品格。
在儒家那里,“仁”是重要的道德品格,是屬于道德哲學或倫理學的哲學范疇。而在《主術訓》中,“仁”固然也被界定為統治者(“人主”)的道德品格,但是與儒家不同的是,這里的“仁”也是治國者重要的政治品格,是屬于政治哲學的范疇。在《主術訓》中,“仁”與“智”一樣,是“人主”所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但同時也是“人主”統御民眾、治理天下所必備的政治品格。《淮南子》作者認為,君主統御之術盡管強調“智”,但是在對待群臣百官和民眾百姓的時候,卻還得以“仁”為正道,輔之以“智”術,只有將“仁”與“智”相結合,才可以更好地治國安天下。《主術訓》說:“凡人之性,莫貴于仁,莫急于智。仁以為質,智以行之,兩者為本,而加上以勇力辯慧、捷疾劬錄、巧敏遲利、聰明審察,盡眾益也。身材未修,伎藝曲備,而無仁智以為表干,而加之以眾美,則益其損……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就人的本性而言,“仁”和“智”最為珍貴和重要。治國者應該將“仁”作為其所具有的根本性的道德品格,并以“智”來實踐這種根本性的道德品格。治國者只有將“仁”與“智”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將之視為諸道德品格和其他實踐能力(“勇力辯慧”、“捷疾劬錄”、“巧敏遲利”、“聰明審察”)可以更好地展現出來的基礎,這樣才能將其自身的所有長處完美體現出來;反之,如果不以“仁”與“智”的有機結合為基礎,不以“仁”和“智”為標尺和主干,只是倚仗自身學到的一些雕蟲小技,這種粗俗野心之人,是不能讓他得到有利的地位,這不利于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和諧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儒家將“仁”上升為“道”的層面(即將“仁”視為最高的道德范疇),《淮南子》作者更多地將“仁”落實到“術”的層面,即將“仁”看作是治國者可以實現其統治的重要的道德品質和政治品格。
另外,誠如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所說,黃老道家“采儒墨之善”,他們不再像先秦道家那樣鮮明地反仁、反智,而是在道家思想的義理體系下吸納了儒家的仁、智等思想,并作出了道家式的解釋。一方面,他們不再像老子一樣說著“絕圣棄智”、“絕仁棄義”(《老子·十九章》)等極端而又易引起誤解的話語,而是看到“仁”、“智”等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將之視為治國者應具有的重要素養,使得道家學說從“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批評聲中解脫出來,也在某種意義上增加了道家“無為而治”政治主張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黃老道家又對“仁”、“智”等概念作了道家式的解釋,將之放置到“術”的層面上,這種道家語境下的“仁”、“智”,是道家的“道”具體落實到現實政治世界和現實生活世界的具體表現,不過是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得以實現的具體要求和現實手段而已。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躄盲互助》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郢人鬻母》鑒賞